SOS摩斯密码特点是三短三长三短。
大家可能会认为SOS是来自于某些英文单词的缩写,其实不然,SOS是国际莫尔斯电码救难信号,并非任何单字的缩写。这三个字母组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是因为它的电码,也就是我们听到的所熟悉的电波声音。
鉴于当时海难事件频繁发生,往往由于不能及时发出求救信号和最快组织施救,结果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际无线电报公约组织于1908年正式将它确定为国际通用海难求救信号。
SOS介绍
很多人认为SOS意味着拯救我们的灵魂,但实际上SOS是国际电码遇险信号的常用描述。这个求救信号首先通过了德国政府无线电法规并在1905年4月1日生效,然后成为了全世界标准下的第二国际无线电报公约。
在1906年11月3日签署并于1908年7月1日开始生效。直到1992年被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所取代之前,SOS仍然是海上无线电求救信号。1998年7月,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家国际医疗风险管理公司-国际SOS救援中心,总部设在伦敦和新加坡。
"组成。摩斯密码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密码技术之一,1843年美国发明者山缪摩斯建立了这一套摩斯密码的系统。摩斯密码是由”.”(短音)与”-”(长音)所组成的,它是在电话尚未被发明之前,用於长距离的电报电讯技术。因为摩斯密码的简易使用,人们在战争时期或是突发状况中会使用到它,而摩斯密码的传讯可以有许多的变化,它可以利用声音或是闪光灯的长短来分别表示”.”与”-”。不过摩斯密码除了要细心学习之外,也要有耐心等对方的回应。摩斯密码的使用法请照下列的国际摩斯密码符号栏表。但就有人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摩斯密码,设计了 Morse Pilot 让你可以随时随地在 Palm 上学习并练习这种古老又实用的编码技术。Morse Pilot 有几个主要的功能:内建有摩斯密码的教学课程,可以让你快速的熟悉这些点点线线的符号;可以设定自订课程,熟悉常用的词句;还能够进入练习模式,用点选萤幕或是按硬体键的方式来输入摩斯码,来熟练密码的发送;也能直接输入你要的文字或语句,让程式用声音或是萤幕背光替你发出讯息。程式也可以设定发码/解码的速度,让你可以由慢至快的熟悉解码跟发码。【参考】摩斯讯号的要诀1.传送讯号前,为了要引起对方的注意,要重覆不停地发出「注意(-。--。-)」的讯号,直到对方发出反应。2.每段文句之间,要段落分明,对方才容易明白内容。记完所有的摩斯密码都要一个星期吧!就算拍桌子,举手放手也可以传达讯号。摩斯电码是一种国际通用的无线电电码,会有一台发报器,利用两片金属片接触发出声音,敲的时间短发出短音,我们念"滴"符号为{-},敲的时间长发出长音,长音我们念"答"符号为{-}以下是英文数字与摩斯电码的对照表英文字母 它由两种基本信号和不同的间隔时间组成:短促的点信号" .",读" 的 "(Di);保持一定时间的长信号"—",读"答 "(Da)。间隔时间:滴,1t;答,3t;滴答间,1t;字母间,3t;字间,5t。
1、一点为一基本信号单位,一划的长度=3点的长度。
2、在一个字母或数字内,各点、划之间的间隔应为两点的长度。
3、字母(数字)与字母(数字)之间的间隔为7点的长度。
摩斯密码表A .-B-. . .
C-. -.
D-. .
E .
F . .-.
G--.
H . . . .
I . .
J .---K-. -L .-. .
M--N-.
O---P . --.
Q--.-R .-.
S . . .
T-U . .-V . . .-W .--X-. .-Y-.--Z--. .
0-----
1.----2 . .---
3 . . .--
4. . . .-
5. . . . .
6-. . . .
7--. . .
8---. . 9----.
如果通信双方记住此密码译表,信的内容就没那么容易被“偷窥”了,对付拥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家长及老师,屡试不爽啊~~~一开始会觉得很麻烦,熟了以后就可以直接看懂了!
(还可以把“.”写成1,把“-”写成3)
我觉得说到这摩斯密码,看谍战剧的朋友还真不陌生。《风声》、《听风者》、《无间道》、《黎明之前》,哪个剧里没有摩斯密码还真显得不够专业。
1838年1月6日,美国发明家萨缪尔·摩尔斯首次成功测试电报。摩尔斯还发展出一套将字母及数字编码以便拍发的方法,被称为摩斯密码。摩斯密码的定义:它是一种时通时断的信号代码,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来表达不同的信息,甚至可以区分英文、数字、标点。电报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盛行,谍战剧里“滴滴答,滴滴答”的声音来自于此。摩斯密码编码简单清晰,编码主要是由一长一短两个字符表示,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使用,比如发送求救信号。
爱看谍战剧的朋友们都知道“摩斯密码”,无非是用固定的符号表示特定的字母,这个对应关系写成一张表,就是一套密钥。后来,人们发明了另一种非对称密钥,安全性大了许多。那么,有没有一套从原理上就无条件安全,无法被计算破解的“密码本”呢?有,它就是量子密钥。
如果掌握了这个表,那可以用任何形式传递信息。电影《风声》中,日军特务机关长武田为了揪出潜伏的地下党“老鬼”,设计发出一段假电报,从而锁定了接触电报的五个人,“老鬼”就在他们其中。日军和伪军对顾晓梦、李宁玉、吴志国、白小年以及金生火五人进行了审问,过程中经历了心理战和酷刑。地下党员顾晓梦决定牺牲自己,在衣服上缝出摩斯密码,将重要消息传播出去。当李宁玉问:“情报比你的命还重要吗?”顾晓梦没有回答。后来,在缝补过的衣服上,李宁玉读到了“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所以不仅可以敲打,也可以像《风声》一样,把密码缝在旗袍里。
简介:电报最早是由美国的摩尔斯在1844年发明的,故也被叫做摩尔斯电码。它由两种基本信号和不同的间隔时间组成:短促的点信号" .",读" 的 "(Di);保持一定时间的长信号"—",读"答 "(Da)。间隔时间:滴,1t;答,3t;滴答间,1t;字母间,3t;字间,5t。
1、一点为一基本信号单位,一划的长度=3点的长度。
2、在一个字母或数字内,各点、划之间的间隔应为两点的长度。
3、字母(数字)与字母(数字)之间的间隔为7点的长度。
摩斯密码表
A .-
B -. . .
C -. -.
D -. .
E .
F . .-.
G --.
H . . . .
I . .
J .---
K -. -
L .-. .
M --
N -.
O ---
P . --.
Q --.-
R .-.
S . . .
T -
U . .-
V . . .-
W .--
X -. .-
Y -.--
Z --. .
0 -----
1.----
2 . .---
3 . . .--
4. . . .-
5. . . . .
6 -. . . .
7--. . .
8---. . 9----.
如果通信双方记住此密码译表,信的内容就没那么容易被“偷窥”了,对付拥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家长及老师,屡试不爽啊~~~一开始会觉得很麻烦,熟了以后就可以直接看懂了!
(还可以把“.”写成1,把“-”写成3)
布朗在密码一书中所谬论新约正典为“君士坦丁版本”实为误导无知。了解圣经正典成立的过程,有助于明白布朗书中所说的误导论述。
圣经形成的背景及旧约七十士正典
基督教的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共六十六卷,作者共有四十多位。这四十多位作者的社会地位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其中有领袖,士师,诗人,学者,先知,祭司,君王,文士,使徒,税吏,渔夫,农夫,医生,门徒等。这些人在圣灵的感动和启示下,各自写下当时的感动和启示。我们可以这样说:“圣经是神借人手所写的一本家书”。更清楚的说:“圣经都是神所默示(启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提摩太后书3:15-16 )
圣经的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只是忠实的将神的默示写下,告知神向那时代的人发出的警诫,指引,预言等。讲者不一定能看见自己所讲的话如何的应验。
从旧约创世记到新约启示录,写作的时间长达一千五百多年。旧约的正典在主前一世纪早已形成。在埃及王多利买非拉铁非时期(Ptolemy II Philadelphus ,主前285-247年在位)邀请七十位犹太最优秀的语言专家,熟悉旧约律法的拉比,到北埃及亚历山大港,从事将当时已被犹太人接纳的经典,翻译成希腊文。经过约一个世纪的时间,一部完整而正确的译本面世。当日,亚历山大大帝版图下的各国,通行的文字语言就是希腊文,译成的希腊文旧约经典,就成了犹太人通用的“正典”。耶稣在世的时候,所引用的旧约圣经,就是七十士所译的希腊文圣经。今天基督教所用的新约圣经,其中所引用的旧约,也是出自七十士旧约译本。
新约正典成立的过程
使徒时代的教会,信仰内容非常简单。教会生活除了见证复活的主,就是信徒聚在一起擘饼相交,使徒们凭圣灵里的记忆,将昔日主耶稣教导他们的教训,教训信徒。虽然外来许多迫害,使徒仍然放胆传福音,圣灵施展神迹奇事,神的道大大兴旺,神将得救的人数天天加增给教会。那段日子,信仰是靠使徒们口述传递,史称“口述福音时期”。
第一世纪初,四福音及保罗的书信,特别受到重视。教会扩展到了外邦,第二代的教牧人员,多属使徒的门生,他们遇到问题,就会请教使徒,这样就进入“书信时期”。使徒们和门生,为了解决教会信仰,纪律,增长,就有写给不同教会的书信,以及福音书。因为是出自使徒的手笔,当代的教会监督如安提阿的伊格那丢(Ignatius, 67-110)和罗马监督革利免(Clement, 91-100),他们都强调是耶稣基督和使徒们的权威。这些福音书和书信,再经过一番传阅流传,经历四个世纪,才在大公会议中,通过确认为“正典”,就是今天的圣经。
当新约圣经的“正典”尚未形成之前,不同地区教会的教牧人员,形成不同的影响力,成了地区性的凝聚,渐渐成为地域性“教区”。这些深具影响力“教区”的牧者,也就是教会历史上具有权威的主教,史称“教父”。当正典尚未确立之前,正典书卷的内容及书名,早已出现在一些教父的著作中。那时虽无确立为正典,但基督徒早就将四福音和使徒们的著作,作为信仰的根据,崇拜诵读,信仰生活的典范,视为“正典”的地位。
公元二世纪,有马吉安(Marcion, 85-160)生于近黑海的本都,父亲是教牧人员。大约140年他到罗马,受诺斯底派教师克尔道影响;认为旧约的神与耶稣基督的神不同。旧约的神是公义,忿怒,审判的主;新约耶稣基督的神是怜悯,慈爱的父。他接受诺斯底派的观点,认为身体和物质是邪恶的,因此主张苦修,耶稣成肉身只是一个“幻影”。由于他相信旧约的神偏爱犹太人,所以他排斥整部旧约。144年他被逐出教会。逐出教会之后,他与追随者自立门户,并且率先整理出一个新约正典的目录。
与此同期,另一位名为孟他努(Montanus)狂热的基督徒,约于172年在小亚细亚西部弗吕家省,自称有先知的恩赐,是圣灵保惠师的代言人。他像旧约先知一般,直接用神的身分讲话,主要的预言是:“世界末日即将来到,基督即将再临,基督徒要作好准备。”号召信徒要过苦修生活,要保持圣洁,摒弃性事,加强禁食,只吃干粮等。他在弗吕家附近设立一个新社区,命名为“耶路撒冷”。他的跟随者告诉信徒应该以受迫害为乐,并说:“不要希望死在床上…要殉道而死。”他们讲方言,见异象。那时,教会正在酝酿确立“新约正典”的时期,他们的主张,似在向正在形成的“正典”作出挑战!因为他们宣称得到神的“启示”,所说的预言,具有神的权威。
因马吉安整理了新约正典目录,促使教会正视制定新约正典的确定性;孟他努派提供了一个确立新约正典的时间点。
特土良教父(Tertullian, 160-220)是拉丁基督教的教父,也是一位著名的护教者。他为那些被普遍引用的经典,定名为“新约”。这名称以后也就被正式使用。
俄利根(Origen, 185-254)是一位具有广博学问的学者,他曾用了一生的工夫,搜集研究圣经。并曾雇用二十位最好的抄写员,抄写他的著作和圣经。他也是最早接纳新约二十七卷的教会学者。
其实,在新约正典尚未在大公会议中正式通过之前,“正典”的目录,在大公教会及教会牧者中,早已存在共识;后来通过的正典二十七卷,无疑是日后的发展和共决。
到第三世纪至第四世纪初,新约正典的目录,已经普遍存在各教牧及基督徒心中。书目可以分成三组,第一组:四福音和使徒行传。第二组:保罗十三封书信(希伯来人书除外)。第三组:雅各书,彼得前后书,约翰壹,贰,叁书,犹大书(称为普通书信)。启示录是三世纪后才被纳入正典;希伯来书到迦太基会议才被纳入。
所谓“正典”(CANON)意思就是杖量的准尺。最初出现的正典经目,大约在公元170年间,称为“穆拉多利正典”(Muratorian Canon),其中所包括经卷,接近今日我们的内容。这一次的编订,多半是为了应付异端的压力。
公元367年,有东方教会的亚他拿修(Athanasius)拟定了新约二十七卷经目。
在公元393年希波会议(Council of Hippo)及397年迦太基第八次会议中,正式接纳今天我们使用的二十七卷为“新约正典”。从此教会进入“经典时期”。
自从确定正典之后,教会信仰就以正典为根据,就是我们今天教会通用的圣经。以基督教而言,共有六十六卷(旧约三十九卷,新约二十七卷)。
但凡宗教都有教义。教义的权威依据,就称为经典。基督教的经典,因为是出自圣灵的启示,是不可更改,不可删减,不可加添,有别于世间一切的经书,所以在“经”的前面,加上一个“圣”字,表示内容的权威性,神圣性,与一般的经书不一样。在基督徒间或教会里,称为圣经,大家都知道是指着什么书的唯一称谓。英文BIBLE本来是指“许多小书集成的书”,但是现在也成了英文圣经的专有名称,所以必须大写,以有别于一切世俗的书卷。
形成“正典”的准绳和杖量
早在大公会议通过“正典”之前,上述所提及的教父,已经各自根据手头拥有的书卷,对于圣经“正典”早已形成共识。例如耶柔米(Jerome, 347-420)和奥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两位著名的教父,他两人对新约圣经的目录就完全一样。
教父们考核正典的基本条件,是:“古,真,正”三字诀。
所谓“古”就是指初期使徒时代教会所接受,所遵循的书信。在第一世纪初各地教会公开传读;如同犹太人珍视旧约圣经为“神的启示”,“神的话语”。
“真”就是确认为出自使徒手笔的书函。教父们认为这一点是最高的权威。在当时流行在教会中,利用假冒使徒名义的书信,异端教义充斥;因此,在这一方面教父们是用了不少的工夫考据求证,务求达到“真实”的确据。
“正”就是内容教训,教义,思想,道德等是否正派;而且一致,符合作为信徒信仰生活的准则。
以当时各地教父都已各自整理出一系列,作为教会公用的经典目录。直至397年迦太基会议,才正式核定我们今天教会所使用的二十七卷新约书卷为“正典”。(在时间上已经是君士坦丁死后六十年。他死于337年;距尼西亚大会议七十二年。)迦太基是当时北非的著名城市,从第二世纪到第四世纪,有十四次会议在此城举行,争论问题多关乎圣礼。397年第八次,确认新约正典二十七卷。
要说明在当时会议中,如何拿出一把量度的准绳,确实不易。始终没有一个准则,能够完全解释这些书卷被接纳或被拒绝为正典的理由。经过热烈的讨论,综合当时讨论的内容,大约有下列数条原则:
耶稣基督的言行:包括口中的话,教训,史事,礼仪,事迹与传统等。
使徒的权威:基督在世亲自选召的十二使徒。复活又向他们显现,要他们去作见证(福音的见证,就是救恩的故事,称为“大使命”),个别的启示等。教会信仰基础既然根据使徒的写作为准,因此使徒时代结束之后,纵使也有很高的属灵价值的写作,也不会纳为“正典”。
救赎的正统信仰基础。
使徒对耶稣言行的阐释。
鉴定证实经书是出自使徒或跟随使徒的人所写。
已经在教会得到公认灵性和知识俱备的教父们所接纳;并且经常公开宣读。
新约正典不能不提及的旧约正典:因为主耶稣和使徒们当日所引用的圣经,正是已经被承认的旧约正典。解释耶稣基督的救赎,必须追溯到旧约救赎历史的远古性。旧约正典连系新约的救赎福音,故也成为基督教圣经的内容。
自从圣经“正典”确定之后,圣经就成了基督教信仰的最高权威,凡违背圣经教训的,都被视为错误;甚至定为“异端”。
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与圣经
君士坦丁(Constantine the Great, 306-337年在位)统治罗马帝国之前,基督徒仍在受迫害;有十年之久,罗马 *** 派员到各教堂及信徒家中,搜集所有基督教经典烧毁。
313年,君士坦丁定都巴尔干半岛的拜占庭,而后将它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意思就是“新罗马”。他善待基督教,给予教会及基督徒特权,信徒还可以担任 *** 公职。主教们的权力逐渐提高,教会与国王间的互相利用,地区主教间的相争与冲突不断。异教与异端使教会的信仰受到冲击。为了国家的稳定,君士坦丁以国王的身分,于325年,召开尼西亚会议(First Council of Nicaea)。
君士坦丁召开教会会议,不错,是为了厘定信仰;但是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政治原因。当时,他对基督教的信仰,根本还没有什么认识,他所关心的事还是在他的属土,各地主教的信仰纷纭,争论不已;诺斯底派的异端盛行;这种现象影响他的政权。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关心属土的宗教现象和社会和谐是可以理解。为教会,为国家,他促使召开会议,讨论信仰,促进合一,原是一件英明智慧之举;也可说是一种政治手段,政治利用。真的,这时候的君士坦丁,还承担着罗马帝国对“太阳神”的崇拜。他们信仰太阳神是“至高无上的神”。他自己仍然背负着太阳神“大祭司”的职分。
从君士坦丁的立场和政治手段来说,大会议确已达到初步成效;从教会历史观点来看,君士坦丁也功不可没。他为日后的教会开辟了一条:排解纷争,判断异端,确立神学信仰,理顺礼仪体制的途径—召开教会大会议。
尼西亚教会大会议,草拟了一份信仰宣言— 尼西亚信经。君士坦丁以为透过简单的一次会议,就能化解彼此的分歧。事实并非如此,出席尼西亚会议的有三百多位主教,都是来自东方的教会,西方教会只有几位来自罗马教会的代表。会议的结果是失败的。往后五十年,东西方教会仍然处于神学争论的时期。这种现象,君士坦丁完全无法理解。君士坦丁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神学。他认为这些神学上的争论,只是一些不关宏旨的小事,并不伤害信仰“本质”,何必如此执着争议?(会议讨论内容是神学问题,非圣经正典问题。布朗完全不知所谓;更非布朗所指,订立了“君士坦丁圣经版本”)。
331年,君士坦丁命令该撒利亚主教优西比乌(Eusebius of Caesarea, 263-339),召集一批精巧的抄写员,为君士坦丁堡教会抄写五十本圣经。用当时最上乘的“犊皮纸”抄写,用皇家马车从该撒利亚运到君士坦丁堡。
优西比乌称为“基督教历史的鼻祖”,着有基督教历史,是君士坦丁最崇敬的主教。他给优西比乌的任命,有以下的话:“…你要慎重的预备五十本圣经,我深信…圣经的教训对教会是十分需要,要将那些圣经抄在预备好的羊皮卷上,要抄得清清楚楚,所抄的行间要宽广些,要容易携带。要用那些在誊录文艺上有充足经验的人。…当这些圣经抄写完备后,可以方便运到我这里,以便作我个人的检阅。…”优西比乌所抄写的圣经,包含哪些经卷?当日新约的圣经“正典”尚未确定,由于优西比乌是一位历史学家,他曾对当时流行的经卷作了一番审查,在他的著作中提及当日有四类经卷:
被当时公开普遍承认的书卷:四福音,使徒行传,保罗书信,希伯来书,彼得前书,约翰壹书,启示录。(二十二卷,后来列入正典)
仍在辩论中的书卷:雅各书,彼得后书,犹大书,约翰贰书,约翰叁书。(五卷,后来列入正典)
有些不肯定的伪书卷:保罗行传,赫马斯牧人书,彼得的启示录,巴拿巴的书信,十二使徒遗训。(五卷,后来也未被列入正典)
伪造作品:彼得福音,多马福音,马提亚福音,安得烈行传,约翰行传。(五卷,后来未被列入正典)
根据他所列的书卷名,很可能当日他奉命所抄的圣经,就是当时流通在各教会中,已为各著名教父们(优西比乌也是其中之一)所公开普遍承认的书卷,内容与现行新约圣经相同(排序上可能有些不同;也有一,两卷尚在考证中)。但绝对不是君士坦丁增补,修订,编纂的版本。
君士坦丁虽然极力的使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但是实际上,他到337年,六十四岁的那年,才真正成为基督徒,由尼科米底亚主教优西比乌(Eusebius of Nicomedia)为他施行水礼,该撒利亚主教优西比乌致颂词。成为基督徒之后,便安然去世。
自从君士坦丁召开第一次大公会议之后,信仰问题并没有因此解决。他去世之后,他的皇位也由三位王子分治。国家处于分裂乱象,每一位继任者都支持本土的流派;信仰更加分歧,北非亚历山大城的亚流派异端,反败为胜,趁机扩大势力。继位的皇帝尤利安(Julian, 361-363年在位)更是一位离经背道的人,又重新采取逼害基督徒的策略,并且恢复异教的信仰,可幸他恶劣的政绩,在位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继任者约维安(Jovian, 363)重新建立基督教信仰;一年后,又再改朝换代,由瓦伦提尼安一世接任(Valentinian I, 364-375)。皇帝屡经更替,教会在罗马帝国的地位,仍然处于被逼迫和劣势之下。
直至一位治国有方的西班牙士兵狄奥多西一世接任为罗马皇(Theodosius I, 379-395年在位),基督教在罗马的帝国的地位才被肯定。在他任内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第二次大会议(381年),议决了过去历史遗留的问题:解决亚流派异端;修正接纳尼西亚信经作为教会信仰总纲;使基督教成为“国教”(距上次会议五十六年)。
今教会所沿用的尼西亚信经,是在当日“正典”尚未确认之前的一种权宜,但却仍然存在许多争议,并没有取得所有教会的认同。再经过一百二十多年后,在迦克墩大会上(Council of Chalcedon,451年),才正式被修正通过,接纳成为合法的正统信经— 尼西亚信经。被接纳的时间反倒比“正典”来得迟些(397年)。
在尼西亚教会大会中,圣经的正典并没有提出讨论,更谈不上确定;也无所谓“君士坦丁的版本”。君士坦丁重视圣经作为信仰,神学,思想分歧,消除异端等之依据是事实;但绝对不是他决定圣经的版本。圣经“正典”的确定。还要经过相当漫长的讨论和会议。
今天基督教所用的圣经,绝对不是布朗所说“罗马的异教教徒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编纂的”,而是公元393年希波会议及397年迦太基第八次会议中,正式接纳使用新约正典的二十七卷。(旧约部分则沿用犹太人的七十士译本)
关于正典的使用是否经过“修改或增减”?我们可以确实的说“不是”。因为从旧约到新约,都很严峻的警戒“不可增加,不可删改”。
所吩咐你们的话,你们不可加添,也不可删减,好叫你们遵守我所吩咐的,就是耶和华你们神的命令。(申命记4:2)
凡我所吩咐的,你们都要谨守遵行,不可加添,也不可删减。(申命记12:32)
神的言语,句句都是炼净的,投靠他的,他便作他们的盾牌。他的言语你不可加添,恐怕他责备你,你就显为说谎言的。(箴言30:5-6)
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马太福音24:35)
我向一切听见这书上预言的作见证,若有人在这预言上加添什么,神必将写在这书上的灾祸加在他身上;这书上的预言,若有人删去什么,神必从这书上所写的生命树,和圣城,删去他的分。(启示录22:18-19)
密码将基督教信仰的权威—圣经,说成是君士坦丁有目的地增补,修订,编纂,删掉,添油加醋而成的—君士坦丁版本圣经;还说,从来没有一本确定的圣经。瞪着眼说谎,其荒谬 *** 令人发指。布朗对圣经的错误论述,有以下的话:
圣经是男人造出来的,不是上帝造的。…多年来,它历经了无数次翻译,增补和修订。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过一本确定圣经。…我们今天所知道圣经,是由罗马的异教教徒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编纂的。…君士坦丁下付并出资编写了一本新的圣经,这本圣经删掉了那些记述耶稣凡人特征的福音。而将那些把耶稣描述得像神一样的福音,加油加醋了一番。早先的福音书被查禁焚烧掉了!
胡说八道的布朗
1950年代,在死海附近的昆兰洞穴发现一批“古卷”,经过专家鉴定部分属于旧约残卷及古文书卷。往后的日子又在那一带陆续再有发现。这些书卷都已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加以整理,修补,翻译。
经过专家研究书卷的内容及来源,都已经作出明确的公布。昆兰是犹太教派中“爱色尼派人士”居住的社区。根据犹太古史家约瑟夫(Josephus, 37-100)的记载:主前二世纪末,有一群异常虔诚,恪守神的律法,淡薄名利富贵,生活简朴,凡物共享;甚至不谈嫁娶,专一追求德行。是一个实践爱心的团体,注重人际关系;相信人有灵魂,灵魂是永存不灭。
这一派人远离当时的主流犹太社会,因为当日犹太宗教领袖们的腐败生活,甚至与当时主流派宗教领袖,特别是核心地带圣殿,祭司集团等,对他们的行为大表不满,且起冲突。大约主前150年前后,他们迁离耶路撒冷,来到死海离耶利哥不远的昆兰居住。
死海古卷的发现,对研究旧约圣经及新旧约间的犹太社会,宗教信仰及古典文学等,确有价值及贡献。但是与新约耶稣的问题却毫无关系,因为古卷的内容距耶稣的时间尚有一百多年。布朗将古卷的发现的文献,用来讲述“圣杯的真实性”和“以很人性的词句谈论基督的教诲”;还说梵蒂冈竭力制止这些古卷的发表。他说:“这些古卷明显地展示历史上存在的分歧和摩擦,明白无误地确认了现在的圣经实际上是由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编写删节而成。那些人将耶稣基督说成是神,从而利用他的影响力,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读了布朗这些荒谬的论述,真会七窍冒烟,当场气结身亡。将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硬拉在一起,证据确凿的,使不熟历史的人信以为真。正如他在书中所引述达芬奇的话:“许多人故意制造假象和虚假的奇迹,来欺骗愚昧的大众。…无知遮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误入歧途。”!
所以,布朗是乱说一通,为利混乱主道的人。
我爱你用摩斯密码表示为“...-..---...-.-.-----..-”,即为英文当中的Iloveyou。其中I的摩斯密码为短短,L为短长短短,O为长长长,V为短短短长,E为短,Y为长短长长,U为短短长。
我爱你用摩斯密码怎么表示
摩斯密码通常是用点和一条横表示,从外表来看,可以用长和短来描述,从声音上说,可以用嗒和嘀来描述。通常,用摩斯密码进行发报,而发报的速度是由点的长度来决定的,一横一般相当于三个点的长度,点与横之间相隔一个点的长度,单词之间的间隔是七个点的长度。
摩斯密码一般是指摩尔斯电码,是一种信号代码,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排列顺序表达不同的英文字母、数字以及标点符号等,一般会有相应的代码表或者是代码本,才可以方便查找每个词对应的长短表示,不过,摩斯密码表仅适用于英文字母,世界上第一条电报就是用美式摩尔斯电码传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