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三分法是什么(什么是三分法思维)

2023-03-03 13:49:00 密语知识 思思

黑格尔的三分法

黑格尔的"一分为三"的辩证法问题.这里所说的"一分为三"也就是黑格尔自己经常所说的"三分法",这里所以称之为"一分为三",意在着重指出,黑格尔"三分法"之中的"三"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因此这就构成"三"的内在统一性亦即"一".黑格尔也常用"三一律","三一体"这样的名称,也是要指出"三"的内在统一性。

黑格尔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

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

在质量互变规律中,黑格尔用质、量、度来诠释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变化,指出质是事物的属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某物属于某物,如果脱离了质,某物就不再是某物了。量只是事物外在的规定性,它的变化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不会改变事物的性质。而衡量量变限度的就是度,造成质量互变的点叫“交错点”,据此点构成的线叫“交错线”,量变是渐进式的,而质变是在渐进过程中中断,走向飞跃,从而彻底改变事物性质。对立统一思想是黑格尔辩证法最具价值的组成部分。黑格尔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所有事物的对立面又都是相统一的。黑格尔直接攻击形式逻辑,尤其是“A=A”的同一定律,他指出同一定律建立在一种抽象的同一性基础上,没有考虑到它的内在差别,他要求把自身的内在差别和内在矛盾包含在具体的同一性中。他认为,同一本质上就是绝对的非同一,包括差异、对立和矛盾,唯有在同一与差异的统一中才能发现真理。

否定之否定是指逻辑思想经历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过程。第一阶段为抽象的理性阶段,首先肯定理性思维的优点与价值,确定理性思维的地位。第二阶段进入否定理性阶段,对理性思维采取扬弃的态度,过渡到它的对立面。第三阶段是再次肯定理性思维的阶段。黑格尔说:“就以否定作为结果来说,它是包含着肯定的。肯定中包含它所自出的否定,并扬弃否定在自身内,所以说辩证法具有扬弃否定,否定中又包含肯定的特性。”黑格尔认为世界本质是客观精神,因此“否定之否定”演变成了对自我意识的探求。

三分法思维是什么?

三分法”的最初发展就是创立了太极理论,建立了易经思维,我们讲到太极八卦,常会说“一分为二,亦一亦二,二合为一。阴阳如同正反,能够分辨得出,但是分不开。中国人自古知道只有阴阳互动才能有运动,自然万物才会有发展,没有互动,没有发展就是死亡的深刻道理。中国人主张的“天人合一”就是这个道理。

实际运用

首先说明中国的“中”字,根据三分法的原理,中国人不会采用选正选反的两个极端的路子,而是统筹起来看成第三面,这就是“中”。中国人认为“中”就是合理的意思,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庸之道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中国人并不是指夹杂在中间的人,而是指合理的人。

华夏服饰

根据“三分法”理论,华夏祖先精心设计制作了华夏衣冠——汉服,“三分法”体现了汉族人的世界观,思维观,宇宙观。从汉服的主要特点来看,交领、右衽最能体现“三分法”的道理。另外,汉服的多样同一性的特点也是体现了华夏祖先在“三分法”上的良苦用心,汉服除了具有如曲裙,直裙,儒裙等多种样式外,还经历了历朝历代(除清代“剃髪易服”之后)的演变,款式多种多样,但几乎所有汉服都具有交领、右衽,素腰的主要特点,这就是汉服的同一性。多样性和同一性本属于正反阴阳两个对立面,但是汉服能把这两面统筹起来体现了“三分法”在服饰上的无限魅力。

中国书法

书法是具有一门法度的高级艺术,法为书法的法度,中国书法不仅需要遵循一定的汉字书写规律,还要讲究创新。在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里,处处体现了“三分法”的身影。在汉字的笔画方面,书法讲究笔画的粗细变化,一副书法作品内书写的汉字里,都会有粗的笔画和细的笔画,粗细犹如正反阴阳,阴阳互动在一个汉字里面显现,这就是书法的运动美,这样的运动美除了在笔画的书写上,还在布局上,比如整幅作品反映出来的汉字,有大的有小的,有运墨重的,有运墨轻的,有长的有短的,这种不同的效果互相交映,才是书法艺术的真正体现。

学会《易经》三分法思维,可以解决生活中所有沟通问题

平时跟朋友出去吃饭,是不是都习惯问一下,你吃什么?而我们也很习惯性的回答“随便”。

这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思维习惯。

这种思维方式是来至于《易经》的三分法思维方式。

而我们社会上有是有很多种思维方式的,曾老先生把所有的思维方式归纳为三种思维方式。

第一种:

一分法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很可爱,别人说对,他就说对,别人说错,他就说错。这种思维方式在日本体现得更为明显。

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你会发现,日本人总是点头称是、是、是的。

第二种:

二分法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体现更多是西方国家的人,他们的思维习惯里只有对和错两种答案,就是现在人常说的非黑即白。泾渭分明,脑筋不会转弯。

学习群里有位易友分享了一个案例,她在国外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消费了6元,这位易友习惯性的给外国收银员11元,而外国收银员会把你给的1元零钱先放一边,再拿出4元跟易友的1元一起找回给我们这位易友手里。外国人的思维不会想到人家给了她一个1元,她找一张整的5元。

其实,我们中国近几百年都在学习西方的那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了。所以,现在才会有各种沟通课,情商课,这些课程都是讲思维方式。

在我们《易经思维》课的学习群里,一些学员就会疑惑,包括我也疑惑,听到一件事,肯定不是对,就是错的了,难道黑白分明不对吗?

在《易经》思维里,不讲对错,讲合理不合理。

第三种

三分法思维

三分法的思维是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是随时可以改变的。三分法思维是灵活的,听到一件事情,不是盲目相信,也不是盲目否定。

在我们中国是不是经常听人说“很难说,”“看着办”,这就是典型的《易经》三分法思维方式,有时要这样,有时要那样,随时做出改变。透过事情的表象,找到事情的规律性,最后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个思维方式群里易友也分享了一个案例,他说,钱中书先生的《围城》里说,一种人挑最好的葡萄先吃,另一种人会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

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的,因为他吃的都是剩下里的最好的。

第二种应该是悲观,因为他吃的都是剩下里头最坏的。然而,恰恰相反,第二种人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我们这位易友说,他年轻的时候,会挑不好的吃,把好的留到最后,而四十岁以后,他不那样了,一定要挑好的,吃了再说,

这就是运用了三分法思维了,随时而变,顺势而为。

曾老先生还分享一个故事:

一个领导打电话给他的下属,问他有没有空,下属说有空,领导“有空?你一天到晚没事做的吗?你给我滚过来。”

这个下属记住了这次教训,下次领导打电话来问不能说有空。

领导又打电话来了,“你有没有空?”下属这次聪明了说“没空,很忙。”领导更气了,“我打电话你说没空,别人找你还得了,马上给我过来。”

这个下属很纳闷,说有空也不对,没空也不对。怎么说都是错的。

如果用《易经》的三分思维方式,事情就好解决了。

领导再给下属打电话说,你有没有空?这次这位下属有智慧了,领导,我马上过来。事情就好解决了。

曾老先生讲:一件事情可以有六十四种不同的状况,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一件事情既有阴的部分,也有阳的部分,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关于《易经》的三分法思维,我按照老师讲的结合易友们分享案例,整理成这篇文章。不知道我有没写清楚了,请各位读友指教斧正。

我们现在的教育大部分都是是二分法思维,我自己也觉得自己很死脑筋,不会转弯,三分思维是要训练,可以每天找一件事情或一个问题试着用三分法思维去思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