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到底有几种变化 3的361次方 还是361的阶乘 (围棋计算器)

2023-03-04 23:27:15 密语知识 思思

应该是361的阶乘吧,用计算器只能显示769位具体数,但是这个数量级是783,所以得到大致数是143792325888489065483236251149986335475490753864475587612728276529922779553438961885684190800314119607141379443489058596838396823330432160771380883705655787966919248618270978003589902110057945010733305079262777172275041226808677528136885057526541812043502150623466302643442673632627092764643302557772269559534323394220430182554814378511222218683448796987126719420560953330641393571063519720072147337873382698030853510431742036536737798872175655134500412910616505061544962655811028242414284066270545855623101563752892899924857388316647687165212001536218913733713768261861456295440900774337589490771443991729993713368072845900003449642033706644085333700128428641265439449505077395456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这个数把最后的数字6扩大为7就已经包括所有的可能了。

让柯洁愤怒!AI围棋,这是什么鬼东西?

柯洁愤怒的不是AI围棋,而是AI给围棋带来的对弈环境的变化。一局棋,AI出现前,棋迷都是抱着敬畏欣赏的态度去看,不管胜负……如今,是神是鬼都可以对职业围棋高手的棋指指点点,人仗狗势,狂批狂议论。

我想说的是,即便AI时代,对于围棋和胜负的理解,职业围棋高手也是远超越我们的,我们还是需要对职业围棋保持尊敬。

或许,这才是柯洁愤怒的核心原因——

与时俱进,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过去老祖宗武艺高强,刀枪剑棍样样精通,天下无敌,自从八国联军用现代化武器打败了清朝的骑兵,中国迅速走向衰落。中华民族不笨,我国军事装备也可以赶超西方,甚至和美国一拼,原子弹氢弹导弹航母隐形飞机样样有。柯洁难道就不能向韩国棋手学习,迅速追赶他们,其他中国小将学习AL围棋的能力难道不如韩国一哥,清华都能考上,学习一点AL围棋,不相信会比韩国一哥差。抱怨无意义,努力学习才是出路。

智能化虽然没有特殊的棋风,但所有的变化已经算尽,而人类无法步步算清,所以人类很难取胜机器人。

围棋的最高境界,不是杀而是和,不战曲人之兵,上之上者也.(先装一下b[可爱])

AI围棋的出现,就像是一场 游戏 遇到了无敌boss,无论怎样都难于突破这个天花板。下围棋可以用算法替代,失去了创造性和乐趣。AI围棋击败了人类的顶尖棋手,使得围棋仅仅具有 娱乐 ,思维训练的价值,而围棋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棋手之间博弈的心路历程,灵神交汇却失去了,变得乏味而无趣。

网络上最常见的一种言论是,“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本来就比人类强大,在围棋这种依赖计算的领域击败人类有什么可奇怪的?”对此,我想反问一句:从1997年深蓝在国际象棋领域战胜人类世界冠军以来,近20年的时间,计算机经历了这么多次升级换代,硬件软件方面都有巨大提升,为何在阿法狗出现以前始终没有出现能匹敌职业围棋棋手的围棋程序?阿法狗的胜利,仅仅是计算速度提升的结果?

我对围棋软件的印象,最初来自于一些围棋书籍上的宣传:围棋是一项复杂度极大的智力活动,目前电脑在围棋领域仅仅有入门水平——我学棋的那个时代确实如此。然后,我就看着围棋软件的水平,从我这种弱鸡都能让它几子并轻松取胜的水平,提升到我让它几子只能偷鸡摸狗侥幸赢一盘的水平,然后过了不知道多少年,我爸(业余4段)有一天心血来潮下载了一个围棋程序,惊奇地发现他分先已经下不过PC版围棋程序了。不过业余棋手毕竟是业余棋手,我们始终相信业余与职业之间存在一道不那么容易突破的天堑。

其实16年的3月份,除了阿法狗的新闻以外,还有个新闻,叫做“在2016年3月23日的电圣战中,zen被让3子战胜小林光一”。应该说这个进度才符合我们对围棋程序发展速度的正常期望——被让3子,被让2子,被让先,再到分先,再到完全超越人类。我们难道不知道电脑终有一天会在围棋领域战胜人类吗?难道职业棋手不明白这个道理么?我们都明白这一天终会到来,只是完全没预料到这一天会来得这么快。

阿法狗的出现,是围棋史上的一场革命,也是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意义绝非某些人以为的“计算机高速发展的正常结果”那么简单。阿法狗的研制者创造性地在围棋AI领域引入了卷积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的算法——这些算法本身不是什么新东西,但是在围棋AI领域应用还是第一次。从2015年末在内部测试中零封退役职业棋手樊麾,到16年3月份完虐21世纪初期围棋史上的传奇、手握13个世界冠军的李世石,到16年年末再次大幅提升,以master的身份对阵中韩日多位职业顶尖棋手豪取60连胜,阿法狗可以说是在一年时间内凭借一己之力将围棋AI的棋力硬生生提高了4个子,又在16年接下来的9个月时间内再次提高了2-3个子(职业棋手普遍认为master能让他们2子,能不能让3子尚未统一意见)。这是什么概念?如果说阿法狗出现以前的围棋程序不过相当于人类刚刚造出火箭,那么阿法狗几乎相当于载人登月了。电脑围棋曾经被当成人类的宠物,被人类的高手们各种调戏,但谁也没想到,就在16年初,这个曾经的人类玩物,突然大变身成大怪兽,对人类露出狰狞面目,完虐职业顶尖棋手以后,扬长而去,一骑绝尘,从此人类再也不能望其项背。

了解这些基本事实,才能明白谷歌公司、阿法狗的创造者们取得了多么了不起的成就,才能明白围棋界为何会对相关事件反应如此强烈。围棋AI的棋力还会继续提升,也许以后在掌机上就能下载具有职业棋手水平的围棋app也说不定——围棋AI发展和成功的关键从来都在软件而不是硬件。面对这千古未有之奇变,生活在这个伟大时代的人们会怎样看待,我们的后人又会如何评价,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柯洁:AI让围棋失去当年的美感

日前,柯洁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再度提及对围棋人工智能的看法。他直言,并不希望AI出现,因为它的出现让围棋失去了当年的美感。

“对于我来讲,我并不希望AI出现。因为AI可以很大程度上拉近棋手之间差距。水平较高的棋手,前50手可能通过布局就可以拉开差距。”

“现在都有AI了,都有工具辅助了,棋手就会完全按照AI的下法去下。老一辈棋手可能会觉得,现在的棋失去了当年的美感,因为都是跟AI一样的下法。” 柯洁这样说道。

同时,柯洁也认为,AI使得围棋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以前的话,我觉得想赢一盘棋还是比较容易的,现在越来越难了。人类棋手都在向人工智能进行学习,大家都知道布局该怎么下。”

2017年,柯洁与人工智能“AlphaGo”进行了三番对决,最终柯洁0:3完败。如今,柯洁的空余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研究AI上,他说道: “我现在看到AI也比较痛苦,因为我知道我没有办法走出比AI更优秀的好棋。”

虽然柯洁没有办法打败人工智能,但他也认为人工智能促进了围棋的发展。

“在AlphaGo出现之前,外界对棋手的印象还停留在白发苍苍、仙风道骨的大师。但是看到我以后,大家觉得怎么是一个毛头小孩。”

“对于我们围棋人来说,也很感谢阿尔法狗能够出来击败李世石、击败我。这样就让围棋彻底火出圈,让更多人知道中国有这么厉害的国粹。”

对小申的完败,柯洁赛后发表了“受够了AI围棋”的言论。而从柯洁的完整言论中,我想他 受够的不光是AI围棋 , 更加讨厌的是完全不懂的人仅凭借AI对他的失败指指点点。

.....巅峰对决,......“完全不知道怎么就输了”情况失利,可想而知他内心的痛苦,但这时还有人“ 落井下石” ,所以他才了“忍无可忍”吧。

尽管多次吐槽,但其实早先柯洁认为AI对围棋有利......。但我想, 用AI去批判去站在上帝视角责备他人,这并不是它出现的初衷 ,也不应该有这样的发展。

在天元赛挑战赛中失利,柯洁赛后又发了一条动态:“......围棋 这段时间是不会再碰了......”

最后我的结论大致是:无论谁自暴自弃,想必柯洁都不会......,相信这个闪闪发光的少年,会带着他的初心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

新浪棋牌对这类马屁文章看来是下了坚持十年不动摇的决心,不然单看内容实在让人有惨不忍睹之感。

申真谞的棋跟AI显然不是一码事,但他确系棋坛上学习AI颇有心得的棋手。

但拿申真谞的棋等同于AI棋却含有暗指小申对局开狗的含沙射影,当年的聂圣也是不忍面对韩流中盘提速的残酷事实最后找到了昏招这块上好的遮羞布,由此看来输掉大赛后找借口方面柯洁也算是有样学样。

所谓不懂棋的人仅凭借AI对柯洁的失败指指点点,聂卫平工作室的我对此愤愤不平,然而这就是 科技 进步带来的福利。柯洁大赛失利后不但不去总结经验教训,却含沙射影暗指对手开狗,这才是许多人抨击柯洁的根本原因,对此却被我不问青红皂白统统视为落井下石。我的这类无脑吹其实是在帮柯洁的倒忙,不利于他静下心来总结经验教训。

最后甚么相信这个闪闪发光的少年,会带着他的初心继续坚定地走下去的结论完全是莫名其妙。柯洁大赛接连败北其本质是他的威慑力不足了,目前的技术潮流较洪湖水浪打浪为主流时期已然有了明显的变化,柯洁虽是浪打浪派的翘楚,然而一旦得不到擅长的局面也常有徒唤奈何之感。对这些新情况,新变化中国围棋也包括柯洁若要想继续与时俱进是急需升级和拿出应对办法来的。而聂卫平工作室的我却从来不愿睁开双眼去面对事实,仅把自己装扮成鸵鸟把脑袋埋在沙堆里,以为只要如此危险终将会过去,此可笑可鄙是也。

就好比原来以为围棋大师们都是爱因斯坦,现在ai出现了才发现围棋大师们可能只是中学生的水平甚至更低。一方面让人类有些绝望,一方面也提高了人类的认知上限。天外有天人外有ai,总比我们固步自封或者盲目自大好

中日韩三国围棋擂台赛赛后,完败于韩国棋手申真谞的柯洁,在社交媒体上留下了这样的字句。

这场比赛中,一向有“ 申工智能 ”之称的申真谞展现出了恐怖的统治力,在AI绝艺的判断中,他的胜率全盘未低于 46.8% 。

更令人惊讶的是,执白的申真谞在这盘棋中,与AI的吻合率达到了 65.8% 。

但让柯洁撂下气话的,并不只是失利本身。

实际上,AI在围棋领域最先惊世亮相,而现在,这项运动本身,可能也已成为“AI改变世界”的第一批试验田。

这种对弈本身就不对称,好比你和最原始的计算器比计算,你也赢不了。

真正值得比的,是中国的AI和美国的AI下棋,看谁厉害。

为什么电脑下围棋的水平非常差劲???

自从计算机“更深的蓝”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珀罗夫以后,自然会有人问,计算机能否战胜围棋专业棋手?说到这个问题,未免让计算机及计算机软件专家们十分沮丧,因为到目前为止,计算机围棋水平不要说战胜专业围棋高手,连业余中级棋手都望尘莫及。随着计算机运算水平的不断提高发展,人脑在越来越多的方面不是计算机的“个”了,例如某些复杂的数学计算,天气预报,导弹发射等等的许多领域人脑自愧不如计算机,已经自动让出了位子。但是在围棋方面却是个例外,造出“更深的蓝”的美国IBM公司目前根本不去想计算机在围棋上战胜人脑的事。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计算机如此客气起来了呢?如果说围棋比象棋复杂许多许多,这不应该是原因,因为人脑和计算机面临的是同样的情况——围棋。复杂的话,人脑也没有办法偷懒耍滑啊,由此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是由于人脑目前还保持着计算机所不具备的优势。这个优势怎么进行比较,如何更生动形象地发现人脑的优势,应该是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因为许多的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头脑所具有的优势所在,当然就更谈不上更好地发挥这种优势了。相反,有意识地提高加强人脑长处,避开人脑的短处那将是多么有意义的资源开发和利用!

人脑在不确定的领域比计算机高明

现在的计算机为什么还不具备在围棋上向人脑挑战的能力呢?从目前计算机所表现出的优势看,计算机在记忆能力和计算速度方面比人类要强很多,人脑在这两个方面已经远远落在了计算机的后面。但是,围棋既有计算精确的一面,也有难以确定的一面,是精确和模糊的结合,而模糊的那一面,目前计算机还没有研究出很好的应对方法。这是计算机还不敢向人脑挑战的原因之一吧。

对于围棋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人类也有个逐渐认识的过程。上个世纪中叶,日本人对围棋做出了一项重大的决定——贴目。在围棋规则方面,中日之间有许多暂时还不能统一的东西。但是在对待贴目上却一点异议也没有,可见这项规定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对于贴目的具体数目,日本棋院曾做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他们除了对大量实战对局进行分析外,还曾让九段和九段之间进行让二子至九子的不平等的试验对局.例如:某九段让某九段九个子,两人都以正常比赛来下,然后看看被让的一方究竟能赢多少目,从中找出规律。在此之前,他们根据实战对局分析,认定从落下第一颗子算起,到收小官于之前,每颗子的效率为10目棋,折半,执黑应贴5目。按这种确定推导,让九个子的对局,被让方应胜90目,果真每盘棋都大致如此的话,那么子效定为10目,显然被这种方法证明是无误了。但让九子的试验棋结局有许多并不是预料中的结果。被让方有九子先行之后,围追堵截把白棋搞得焦头烂额,往往大胜远不止90目;有时,又由于攻杀过狠,吃崩了以后,让子的一方竟所胜无多。这个结果说明,围棋里面的每个子的效率定为10目,是不精确的。� 自有贴目以来,维持时间最长的就是贴 5.5目的规定.从贴4目到4.5目,到5目、5.5目用了不到二十年,六十年代末始试行贴5.5目,以后一直被大家公认已有三十年.贴5.5目尽管曾被一些人评论为贴目的最高极限,但许多名手如聂卫平棋圣、马晓春九段等每当大赛前猜到执黑则心中大喜,认为无论对手是谁都已有五成五的胜算。实战统计也证明虽然贴了 5.5目,也还是执黑的胜率高(应昌期提出贴8点,由于实战太少,还无法成为研究的对象)。可见贴5.5目,虽已精确到小数点以后了,还不是十分精确。只不过由于这一规定已执行了许多年,在人们的心目中它已成为一个“常量”,多于它似乎太多了,少于它当然更不能答应,才统一固定下来。根据中国围棋协会的2002年4月通过的最新规定:中国的围棋比赛黑方贴7.5目。至于贴7.5目的结果如何,执行时间还太短,目前还没有定评。通过贴目的历史,我们明显感觉到了围棋里的许多方面具有不确定性。� 实战中的其它许多例子也提醒我们,围棋具有不确定性。“急所”、“天王山”一类双方必争点,其价值往往大大超过假定的一手10目棋,在高手的实战中常常可以看到,置价值十几二十目可救活的子于不顾,而是遵照棋经所言:“宁失数子不失一先”的现象。那一先力抵千钧,究竟值多少目高手们已不愿至其详,聂卫平讲棋时的一句口头语就是:“那简直大的不得了。”至于围棋高手有时使用了“弃子”的下法,一上来先送给对方十几二十几个子吃,局部损失有四、五十目,但是弃子的高手借此形成了可观的外势,那么一手棋的价值到底是多少也是不好确定的。� 围棋的不确定性还表现在“胜负手”的使用与成功上。假定围棋没有不确定性,那么它的思路也应该是确定的,是沿一个思维方向前进——那就应该时时处处按棋理行棋。自然不会也不可能出现局势不利时的逆向思维——反正老老实实按常规走下去也是输,干脆施用“胜负手”,就赌这一下,成功了逆转,不成功就索性多输点.实战中提供了不少这类“胜负手”成功的范例。� 围棋的实战中还出现了为数不少这样的现象:最后胜利的取得竟源于当初自己所犯的错误。某一处下错了,按说不错的一方就应将优势保持到底,但后果往往并非如此,而是不错的一方也跟着出错,甚至于由于先错一方引得后错一方错得更严重而无可挽救以至败局。这也可看作是围棋不确定性的表现吧。� 在计算机和世界著名国际象棋大师之间也曾出现了这样的戏剧性场面,曾败给计算机的国际象棋男子世界冠军卡斯珀罗夫1995年再和改进后的名叫“奔腾天才”的计算机赛了一次,这次为人类挽回了面子。在5月20日的首场比赛中,卡斯珀罗夫一改通常下棋时滴水不漏的作风,故意犯起错误来。他拼命地用兵向对方的王发动进攻,尽管这些招数明明是去送死。计算机棋手却不知是计,见兵就吃,忘记了大局。果不其然,计算机陷入了卡斯珀罗夫设计的圈套,中计后不久就不得不合弃了后、车、象弈至第39着时,计算机棋手不得不推枰认输。第二局,卡斯珀罗夫又改回自己原有的棋风,下得十分小心,想凭自己的真功夫和计算机认真较量一下,结果在第52着时已无优势而不得不与计算机言和。

这一事例说明当着人脑故意犯错误的时候,由于计算机里没有料想人类会如此降低自己水平的下法,所以计算机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但是到了1997年,IBM公司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进,这年世界科技界的一件大事就是,世界国际象棋冠军卡斯珀洛夫在和美国IBM公司又一次改进后的计算机“更深的蓝”的对弈中以2.5比3.5失利。这是人机对弈中计算机的一个很重大突破。“更深的蓝”显然对人类故意犯错误的行为也有了应付的办法,所以这次卡斯珀罗夫无论用什么手段都没有能战胜计算机。

那是否就可以说计算机在一切方面——包括不确定的方面都比人脑强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更深的蓝”战胜人脑卡斯珀罗夫依然依靠的是精确计算。此次比赛后有文章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恰好是国际象棋可以进行精确的棋子效率对比与换算,所以给计算机长处的发挥提供了先决条件。国际象棋每方有16个子,是6个兵种,即王、后、车、象、马、兵。“图林模式”理论为国际象棋各个棋子拟好了固定的分值: “‘兵’的战斗力和价值最低,为1分。‘马’只能走日字,价值为3分。‘象’能在同颜色格中任意斜行,为3.5分。 ‘车’可横冲直撞为5分。‘后’可在所有的直线和斜线上随意往来,战斗力最强,故为10分。‘王’是绝对不能被对方将死也就是吃掉的,否则就要输棋,所以,‘王’被赋予了带有绝对性的最高值,如 100分或者1000分,棋盘上所有现存棋子的分值总和,如此就为计算机提供了一项可做比较标准的数字,及双方的兵力对比。

实际对局中有时双方的兵力虽然相等,但是优势却掌握在某一方的手中,这就叫局面优势。在国际象棋中,每一个棋子所处的位置与所能发挥出来的作用息息相关,如‘马’在角上只能攻击 2个格,在中央却能同时攻击8个格。‘象’在角上只能控制7个格,在中央却能控制13个格。‘后’在角上只能威胁21个格,但到了中央却可对棋盘周边共27个格产生威胁。这样,就又可以根据每方各个棋子当时所处的位置,教会计算机分析那一方在棋的机动性方面占着优势。同样道理,如果有一方用子力控制住了棋盘的中心或通路,即可称之为占有了空间优势,便于调动子力打击对方。如果有一方的‘王’处于对方无法打击到的坚固角落,即可称之为在安全性方面占优。如果有一方‘兵’地形良好,防御在线既没有作用不大的迭‘兵’又没有明显的弱格可被对方利用,即可称之为配置占优,等等”所有这些,都使计算机在选择走法时可以从容的进行数据对比,这种对比对人脑来说可能时个天量的计算,但是对计算机而言却正是它的强项,如此来看卡斯珀罗夫还能拿到2.5分已经相当不错了,到底是人脑中的佼佼者。

就在这次比赛以后“更深的蓝”的设计者明确表示,现在的计算机还不具备和人脑比围棋的条件。就目前情况而言,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的设计人员还没有办法解决在不确定的领域里的计算机如何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目前的计算机现在所面临的绝大多数工作领域都是确定性比较严格的,或者是可以变为严格数字化精确化的。 “美国哲学家休伯特.德雷福斯在《人工智能的极限》一书中,曾有一段落对计算机下棋的问题专门进行了论述。这本书实际上是分析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他说,计算机代替人脑做一切事是毫无希望的。但是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前提,恰巧国际象棋全部符合,而对围棋是很难符合。德雷福斯的前提一共有三个。其实,我们可以将头两个前提放在一起考虑。第一,必须把问题形式化,也就是说,要将问题抽象化,在理论上,或是在符号上,数学上。第二,要解决已经形式化的问题,还必须是可以计算的。”

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人脑的优势在不确定的领域,这个优势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具备,所以人们自己反而对自己的优势视而不见起来。就拿“方向”的确定为例:人类对这种没有明确标志而且极其抽象的东西就不是经过精确计算确定出来的,但是这种确定非常伟大和非常有意义,否则不知道要闹出多少笑话,连人类的正常生活都没有办法维持。由于人类可以在不确定的领域不是通过计算而是通过假设、推理、判断进行的精确确定,这方面计算机目前还没有什么做为。凡是要在不确定领域里想有进步和施展的话,往往和创新相联系,多是以假设、推理、判断为工作的开始。下围棋正好是锻炼提高人类创新推理判断能力的有效手段。

人类对“反馈”具有应变能力,计算机目前却还不具备这种能力

早期开发研究计算机的时候,曾经请生物、心理等方面的专家为计算机的预想出谋划策,帮助设想未来计算机的方方面面。上述科学家首先对人的智慧活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以得到启发和借鉴。研究中发现人类的,包括思维在内的许多行为是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人脑具有接受“反馈”信息和快速处理“反馈”信息的本领。比如。人伸手取桌子上的杯子,他并不是事先有了精确的测量是多少多少厘米,然后手再伸那么远,而是一个不断往杯子那伸,没有接到“反馈”说摸到了,手就不停止,直到手触到了以后,大脑再发出握住的指令,然后手执行了,杯子才拿到手。当时的科学家就发现了“反馈”和处理“反馈”信息是人脑的特有天赋,而计算机到目前为止还只是在人脑给它划定的范围内进行快速反映的工具,它自己不可能去进行超程序范围的探索,也就不可能去处理程序以外的“反馈”,它不过是相当相当相当高级的“计算器”的扩大而已。

人在下棋的时候,通常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应该怎么下,而是首先判断对手所下出的这步棋是什么“意思”。也就是对方对自己先前所下的棋的“反馈”,如果看不明白对方这步棋的意义,那么这棋手是不会随便出招的,这已经是专业棋手的基本素养。想明白了,或者大体想明白了再动脑子想自己应该如何“反馈”回去。这样每个一来一去的回合也被称之为“博弈”。目前最先进的计算机尚不具备应对“反馈”的能力,也就是“博弈”的能力。计算机的软件专家给计算机设定了什么范围的软件,计算机就只能在这范围内施展自己记忆和快速计算的能力,而当对方下出了软件范围以外的“招”的时候,计算机因为不具备判断这“招”棋的意义的本领,它自然也就不可能应对正确了,当着不确定的范围既深又广时,计算机怎么可能下出高招呢。

前面已经说过,国际象棋因为可以数字化,所以计算机可以应对有余。由于围棋既具有不确定性的一面,同时又具有相当确定性的一面——如直三、弯三后走一方做不成两个眼,”刀把五”是八气(特殊情况不在内),如果两块棋互相包围,那么当“气”一样多时,先走的一方则可以吃掉对方的棋,等等这些方面都是极其确定的,丝毫不能差的。围棋的确定性的部分要比前面讲到的还多许多,这就是为什么也有人研究出了可以下低级水平围棋软件的原因。计算机的软件设计人员可以把围棋中的确定性的那部分加以“形式化”、“程序化”,计算机在“形式化”、“程序化”的范围内好象是“会”下围棋了,其实这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会下围棋。对此,“前苏联心理学家.基霍米洛夫和V.普希金在他们的著作中已作了精辟的阐述。他们指出,在许多计算机程序中,一步棋的选择是通过验证一系列变着进行淘汰后才取得的,而人的思维方式却不一样。虽然他也同样是将那些不满意的变着从思维中剔除,但如果他对所设想的着法仍不满意,他就会立刻扩大搜寻范围,重新思考新的可能性。”围棋比国际象棋复杂的太多了,计算机不具备扩大搜寻范围的能力,所以自然也就不可能在目前向人脑围棋挑战。

人类对“反馈”具有应变能力,计算机目前却还不具备这种能力,这是人脑的又一优势的所在。通过围棋我们还可以发现,人脑对确定部分的“反馈”一般来讲可以较迅速地作出正确反映,相反对不确定的部分人脑也会犯各式各样的错误。

学习围棋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对确定部分和不确定部分的不同反映:一个人在学棋的初级阶段首先接触和掌握的是“确定性”的那部分,当这些已经掌握之后,“不确定性”的那部分才自然而然地上升到主要地位并日渐重要起来。一流高手在探讨一盘比赛的胜负得失时往往不去过多纠缠某一局的技术性问题——通常属于确定性的那部分。尽管他们有时也在这方面偶然出现重大的,甚至业余棋手才犯的错误,但没有人会将这种失误看作是他们真实水平的代表和体现。由此可以反证出,一流高手们大多是通过在不确定性的领域中发挥自己的水平来决出谁高谁低。否则,计算机所具有的超人记忆能力、迅速无比的计算能力等是没有任何一个围棋天才所能比过的。那么计算机的运算过程在棋艺上是如何表现的呢?对围棋,计算机可以说还没有作出正式的反映。国际象棋上,计算机是这样运作的,“在计算机掌握了分析棋局进行瞬间双方各项指标如何的具体评估手段之后,下一步,就要把计算机经过计算之后得到的双方兵力优势和局面优势等数字用加权求和的数学式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所谓的“价值函数”,用这个函数来对棋盘上可能下棋的地方进行彻底的搜索。只要发现把某一子落在某一格中,己方的函数将处于最大值时,计算机就会毫不犹豫地通知控制中心,就下这一格,它肯定是最有利的好棋。”由于围棋的变化所产生出的数字,据有的人研究认为是一个“736位”的大数,就是宇宙和它比起来都是小数字了,现在的计算机距离运算这样大的数字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我们作了这么多计算机和人脑对围棋的不同反映的分析,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和每个喜欢围棋的人有什么关系呢?的确,表面看来好象关系不大,但是上面的问题却是计算机界人士非常关注的问题,如何把计算机改造的越来越接近人脑这是他们追求的,人脑的优势在围棋上可以说体现的最杰出最鲜明最具体,现在随便对围棋下过些功夫的人——在中国可以有成千上万,计算机就不是他们的对手。所以对设计计算机的人来说就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追赶目标。围棋也是目前世界上几乎可以说是最复杂的“博弈”问题,前不久美国的一位数学家约翰•纳什由于数学上的研究可以应用到经济领域中的“博弈”中去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围棋中的“博弈”问题现在还没有任何公式定律可以套用,它要求无数的围棋天才对它进行个体的不断创新的一招一式的破译,仅此,我们的祖先发明出的围棋已经具有了非常现实的意义。我们认识这种意义不就很有意义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