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种代换密码。据说凯撒是率先使用加密函的古代将领之一,因此这种加密方法被称为凯撒密码。
根据苏维托尼乌斯的记载,恺撒曾用此方法对重要的军事信息进行加密: 如果需要保密,信中便用暗号,也即是改变字母顺序,使局外人无法组成一个单词。如果想要读懂和理解它们的意思,得用第4个字母置换第一个字母,即以D代A,余此类推。
同样,奥古斯都也使用过类似方式,只不过他是把字母向右移动一位,而且末尾不折回。每当他用密语写作时,他都用B代表A,C代表B,其余的字母也依同样的规则;用A代表Z。
扩展资料:
密码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高卢战记》有描述恺撒曾经使用密码来传递信息,即所谓的“恺撒密码”,它是一种替代密码,通过将字母按顺序推后起3位起到加密作用,如将字母A换作字母D,将字母B换作字母E。因据说恺撒是率先使用加密函的古代将领之一,因此这种加密方法被称为恺撒密码。这是一种简单的加密方法,这种密码的密度是很低的,只需简单地统计字频就可以破译。 现今又叫“移位密码”,只不过移动的为数不一定是3位而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凯撒密码
我觉得创建26个文件实在太冗杂了。其实一个就够了,因为随着你的选择的改变(比如以9为加密条件,所有字母循环后移9位),目标文件里面的内容就自动更新了。
当然你也可以使用函数 int create(char *filename , int mode) 在执行框里手动输入像 e:\\original.txt 这样的地址字符,但你想象一下,这是不是很麻烦?
在实际加密中,可使用随机函数 rand()产生循环后移位数,而且完全可以不限制在26位,扩展ASCII码可以产生成千上万的字符,将文件加密到那些几乎无规律,难以识别的字符上,安全性就提高了许多。当然还有什么多轮加密之类的。可以自己慢慢摸索,挺有趣的。祝你好运!
修改如下(已成功执行):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char encrypt(char ch,int n)/*加密函数,把字符向右循环移位n*/
{
while(ch='A'ch='Z')
{
return ('A'+(ch-'A'+n)%26);
}
while(ch='a'ch='z')
{
return ('a'+(ch-'a'+n)%26);
}
return ch;
}
void main()
{
FILE *in,*out;
char ch1,ch2;
int i;
printf("Please input the number(1~26) you want to use for encrypt:");
scanf("%d",i);
if((in=fopen("e:\\original.txt","r"))==NULL) /*文件名根据自己建立的位置修改,
我建在e盘的根目录下
{
printf("Can not open this file!\n");
exit(0);
}
if((out=fopen("e:\\encrypt.txt","w"))==NULL) //同上
{
printf("Can not open this file!\n");
exit(0);
}
while(!feof(in)){
if((ch1=fgetc(in))!=EOF)
ch2=encrypt(ch1,i);
fputc(ch2,out);
}
printf("Encrypt is over!\n");
fclose(in);
fclose(out);
}
如果推进数字是3的话,这个凯撒密码就可以是L ORYH BRX。
凯撒密码是一种替换加密的技术,明文中的所有字母都在字母表上向后(或向前)按照一个固定数目进行偏移后被替换成密文。
例如,当偏移量是3的时候,所有的字母A将被替换成D,B变成E,以此类推。这个加密方法是以罗马共和时期恺撒的名字命名的,当年恺撒曾用此方法与其将军们进行联系。
扩展资料
各国我爱你:
1、英 语:I love you
2、法 语:Je t’aime,Je t’adore
3、德 语:Ich liebe dich
4、希 腊语:∑'αγαπώ(S’agapo)
5、犹 太语:אני אוהב אותך
6、匈 牙 利:Én is szeretlek
7、爱 尔 兰:taim i’ngra leat
8、爱 沙 尼 亚:Mina armastan sind
9、芬 兰:Min rakastan sinua
10、比 利 时佛兰芒语:IK zie u graag
11、意 大 利语:ti amo,ti vogliobene
12、拉 丁语:Te amo,Vos 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