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都是谈数学色变,觉得数学很难学好。其实只要找到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你也可以轻松学习数学。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一到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希望可以帮到你!
初一到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大"减"小",符号跟着大的跑;绝对值相等"零"正好。[注]"大"减"小"是指绝对值的大小。
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法则不能忘,只求系数和,字母、指数不变样。
去、添括号法则:去括号、添括号,关键看符号,括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
一元一次方程:已知未知要分离,分离方法就是移,加减移项要变号,乘除移了要颠倒。
恒等变换:两个数字来相减,互换位置最常见,正负只看其指数,奇数变号偶不变。(a-b)2n+1=-(b-a)2n+1(a-b)2n=(b-a)2n平方差公式:平方差公式有两项,符号相反切记牢,首加尾乘首减尾,莫与完全公式相混淆。
完全平方:完全平方有三项,首尾符号是同乡,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二倍放中央;首±尾括号带平方,尾项符号随中央。
因式分解:一提(公因式)二套(公式)三分组,细看几项不离谱,两项只用平方差,三项十字相乘法,阵法熟练不马虎,四项仔细看清楚,若有三个平方数(项),就用一三来分组,否则二二去分组,五项、六项更多项,二三、三三试分组,以上若都行不通,拆项、添项看清楚。
"代入"口诀:挖去字母换上数(式),数字、字母都保留;换上分数或负数,给它带上小括弧,原括弧内出(现)括弧,逐级向下变括弧(小-中-大)
单项式运算:加、减、乘、除、乘(开)方,三级运算分得清,系数进行同级(运)算,指数运算降级(进)行。
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题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时候要变号,同类项、合并好,再把系数来除掉,两边除(以)负数时,不等号改向别忘了。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大大取较大,小小取较小,小大,大小取中间,大小,小大无处找。
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一次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大(鱼)于(吃)取两边,小(鱼)于(吃)取中间。
分式混合运算法则:分式四则运算,顺序乘除加减,乘除同级运算,除法符号须变(乘);乘法进行化简,因式分解在先,分子分母相约,然后再行运算;加减分母需同,分母化积关键;找出最简公分母,通分不是很难;变号必须两处,结果要求最简。
分式方程的解法步骤:同乘最简公分母,化成整式写清楚,求得解后须验根,原(根)留、增(根)舍别含糊。
最简根式的条件:最简根式三条件,号内不把分母含,幂指(数)根指(数)要互质,幂指比根指小一点。
特殊点坐标特征:坐标平面点(x,y),横在前来纵在后;(+,+),(-,+),(-,-)和(+,-),四个象限分前后;X轴上y为0,x为0在Y轴。
象限角的平分线:象限角的平分线,坐标特征有特点,一、三横纵都相等,二、四横纵确相反。
平行某轴的直线:平行某轴的直线,点的坐标有讲究,直线平行X轴,纵坐标相等横不同;直线平行于Y轴,点的横坐标仍照旧。
对称点坐标:对称点坐标要记牢,相反数位置莫混淆,X轴对称y相反,Y轴对称,x前面添负号;原点对称最好记,横纵坐标变符号。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分式分母不为零,偶次根下负不行;零次幂底数不为零,整式、奇次根全能行。
函数图像的移动规律:若把一次函数解析式写成y=k(x+0)+b、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写成y=a(x+h)2+k的形式,则用下面的口诀"左右平移在括号,上下平移在末稍,左正右负须牢记,上正下负错不了"。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口诀:一次函数是直线,图像经过仨象限;正比例函数更简单,经过原点一直线;两个系数k与b,作用之大莫小看,k是斜率定夹角,b与Y轴来相见,k为正来右上斜,x增减y增减;k为负来左下展,变化规律正相反;k的绝对值越大,线离横轴就越远。
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口诀:二次函数抛物线,图象对称是关键;开口、顶点和交点,它们确定图象现;开口、大小由a断,c与Y轴来相见,b的符号较特别,符号与a相关联;顶点位置先找见,Y轴作为参考线,左同右异中为0,牢记心中莫混乱;顶点坐标最重要,一般式配方它就现,横标即为对称轴,纵标函数最值见。若求对称轴位置,符号反,一般、顶点、交点式,不同表达能互换。
反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口诀:反比例函数有特点,双曲线相背离的远;k为正,图在一、三(象)限,k为负,图在二、四(象)限;图在一、三函数减,两个分支分别减。图在二、四正相反,两个分支分别添;线越长越近轴,永远与轴不沾边。
巧记三角函数定义:初中所学的三角函数有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它们实际是三角形边的比值,可以把两个字用/隔开,再用下面的一句话记定义:一位不高明的厨子教徒弟杀鱼,说了这么一句话:正对鱼磷(余邻)直刀切。正:正弦或正切,对:对边即正是对;余:余弦或余弦,邻:邻边即余是邻;切是直角边。
三角函数的增减性:正增余减特殊三角函数值记忆:首先记住30度、45度、60度的正弦值、余弦值的分母都是2、正切、余切的分母都是3,分子记口诀"123,321,三九二十七"既可。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要证平行四边形,两个条件才能行,一证对边都相等,或证对边都平行,一组对边也可以,必须相等且平行。对角线,是个宝,互相平分"跑不了",对角相等也有用,"两组对角"才能成。
梯形问题的辅助线:移动梯形对角线,两腰之和成一线;平行移动一条腰,两腰同在"△"现;延长两腰交一点,"△"中有平行线;作出梯形两高线,矩形显示在眼前;已知腰上一中线,莫忘作出中位线。
添加辅助线歌:辅助线,怎么添?找出规律是关键,题中若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线段垂直平分线,引向两端把线连,三角形边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翻一番。
圆的证明歌:圆的证明不算难,常把半径直径连;有弦可作弦心距,它定垂直平分弦;直径是圆最大弦,直圆周角立上边,它若垂直平分弦,垂径、射影响耳边;还有与圆有关角,勿忘相互有关联,圆周、圆心、弦切角,细找关系把线连。同弧圆周角相等,证题用它最多见,圆中若有弦切角,夹弧找到就好办;圆有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记心间,外角等于内对角,四边形定内接圆;直角相对或共弦,试试加个辅助圆;若是证题打转转,四点共圆可解难;要想证明圆切线,垂直半径过外端,直线与圆有共点,证垂直来半径连,直线与圆未给点,需证半径作垂线;四边形有内切圆,对边和等是条件;如果遇到圆与圆,弄清位置很关键,两圆相切作公切,两圆相交连公弦。
圆中比例线段:遇等积,改等比,横找竖找定相似;不相似,别生气,等线等比来代替,遇等比,改等积,引用射影和圆幂,平行线,转比例,两端各自找联系。
正多边形诀窍歌:份相等分割圆,n值必须大于三,依次连接各分点,内接正n边形在眼前。
经过分点做切线,切线相交n个点。N个交点做顶点,外切正n边形便出现。正n边形很美观,它有内接,外切圆,内接、外切都唯一,两圆还是同心圆,它的图形轴对称,n条对称轴都过圆心点,如果n值为偶数,中心对称很方便。正n边形做计算,边心距、半径是关键,内切、外接圆半径,边心距、半径分别换,分成直角三角形2n个整,依此计算便简单。
函数学习口决:正比例函数是直线,图象一定过圆点,k的正负是关键,决定直线的象限,负k经过二四限,x增大y在减,上下平移k不变,由引得到一次线,向上加b向下减,图象经过三个限,两点决定一条线,选定系数是关键。
反比例函数双曲线,待定只需一个点,正k落在一三限,x增大y在减,图象上面任意点,矩形面积都不变,对称轴是角分线x、y的顺序可交换。
二次函数抛物线,选定需要三个点,a的正负开口判,c的大小y轴看,△的符号最简便,x轴上数交点,b的食物中毒结全算,a、b同号轴左边抛物线平移a不变,顶点牵着图象转,三种形式可变换,配方法作用最关键。
初中数学复习方法
课前要“预、做、复”
每堂新课之前,做到先预习,特别要把难点或不懂之处用彩笔划出,以便上课时更加注意。每节内容后面的练习自己可以先做一做,做到看懂70%的新内容,会做80%的练习题。
每节新内容学完后,要按照课本内容,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一步一步地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复习,对概念、定理、公式做出归纳、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好能把课本上的例题自己做一遍。对课本上的概念、定理、公式推理一遍,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课上要“听、记、练”
怎样才能提高听课的效率呢?
首先,做好课前的准备。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听好课基础。一般情况下,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
第一,知识准备。每一门学科,都有其严密的知识体系,尤其是数学,其严密性更强,它好像一条锁链,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前面的知识没有掌握好,后面的知识就难以理解。所以上课前要复习旧课并预习新课,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明确新课的学习要求。如果旧的知识接不上,就要想办法补上。
第二,物质准备。课前要准备好课本、文具在内的课堂上必需学习用品,如:课堂笔记本,草稿本,三角板,圆规,量角器等。
第三,精神准备。提前入座,稳定情绪,并可利用这短暂的时间作知识回顾,上一节学了什么?这堂课将学什么?这样有助于一上课就进入“角色”。
其次,听讲全神贯注。部分同学为什么学习成绩上不去?为什么课后做作业感到费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上课不专心听讲。有的同学上课静不下来,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就需要专门的训练。
再次,要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听课是指积极配合老师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主动思考。例如,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一道例题,有些同学等待教师讲解,而有些同学则不然,他立即开动脑筋,抢在老师讲解前分析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并考虑解题思路,久而久之,就能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最后,还要做好课堂笔记。课堂上以听为主,以记为辅。记笔记求精求快,而不求多。课堂上主要记教材以外的补充内容、学习中的难点、老师的归纳小结及解题的方法技巧。课后再对笔记进行适当整理;就能将课堂所获得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仓库。
课后要“思、问、集”
课后作业一定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多从不同的方法、角度入手,多从典型题目中探索多种解题方法,从中得到联想和启发。同时,还应多树立数学解题思想。如:方程的思想、函数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整体的思想、分类的思想等常用方法;对于难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改变条件、添加条件、结论与条件互换,原结论还成立吗?另外,对于自己作业、试卷中出现的错误,最好能准备一本错题集,以便今后复习中使用,做到绝不出现第二次类似错误。
初中数学学习建议
1课前课上及课后
先来说说大家都熟知的一些学习方法,也是一些基本的方法,这些方法确实是一些好的方法,主要就是看大家能不能真正的做好这些事情。下面让我们来具体地看看。
课前:课前需要预习,预习需要我们去把接下来要上的内容整体上看一遍,然后找出其中的重点与难点,以及自己无法很好理解的内容,分别做上不同的标记,以便在上课的时候针对自己的问题去认真听课与重点理解。
课上:在上课的时候不太可能整节课都集中精神,这时候就更显现出我们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了。我们需要在上课的时候集中精神听讲预习中所遇到的重点与难点,尽量地在课堂上去理解吸收。同时也可以看看老师讲的重点与自己课前预习所确定的重点是否一致。另外,对于老师重点讲解的东西需要做下相应的笔记,以便之后复习用。
课后:课后的复习一定要及时跟上,不仅当天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在之后的几天里也应该要花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同时可以跟上一些练习进行检测与巩固。如果复习的时候发现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及时的去询问老师或是其他同学,将其弄懂。
课前课上及课后三个步骤环环相扣,一定要把每一步都做到位。
2提高作业效率
现在很多学生以及家长都反应说作业太多,来不及或是没有时间去完成作业,导致学习成绩不佳。但是我们应该要想一想,我们大家的时间都是一样多的,而大家的作业也是一样多的,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完成,而有的人不能够完成呢。这里就要说到学习的效率了,有的学生能够先复习,然后再做作业,做作业的时候集中注意力,能够很快速地完成。而有的学生就与之相反了,首先可能课上就没有听好,然后做作业之前也没有进行复习,而是直接开始做的,同时也可能是做作业的时候不够集中注意力,即使作业不是很多,也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完成。
其实这都是因为一种不好的学习习惯,导致了做作业的效率不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提高做作业的效率呢?下面我给出了几个建议,供大家参考一下。
一、要有端正的写作业的态度。
从思想上要认真对待,如果养成懒散的习惯了,以后问题就会更多,今日不努力,明日就会失去更多,再要改善起来,就更难了。因为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是要下决心去坚持的,虽然由于以前的习惯不好或者遗留问题太多导致在坚持的过程中会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甚至有时还容易放弃,但是要知道,一旦好习惯养成之后,原来所经常遇到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成绩也自然提高了起来。
二、注意力一定要集中。
不要在写作业的时候干其他的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尽快地反作业做完了才能够去做别的事情。
三、要学会总结。
如果在看到题目后能很快反映出这题目所需要的知识点,那么做题速度就会提高,在做题之后也要总结一下思路。多总结一下会发现很多题目都有规律可循,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后再碰到类似问题时,就可以很轻松了。
四、营造一个良好的写作业环境。
孩子写作业时尽量保持安静,书桌上除了放书、学习用品等之外,不要放其他的东西,以免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家长也不要过度的唠叨和训斥,要多鼓励孩子。
3加强计算能力
计算一直是数学的一个核心内容,几乎每一个数学问题都需要通过计算。那么,计算的准确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想要提高数学成绩,计算的准确率是一定要提高的。那么如何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呢?这里我也同样给出了几条建议。
一、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和良好的计算习惯
(1)仔细审题的习惯。拿到题目后认真审题,看清题目的要求,想明白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细心检查的习惯。先从思路上检查一遍看是否有遗漏,再将答案代回原来的问题验算。若为计算题则仔细检查每一个步骤。
(3)认真书写的习惯。书写要干净整洁,这样能使自己在做题时看清题目,避免错误的发生。
二、强化口算能力
任何计算都是以口算为基础的,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其它运算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口算能力,首先要抓好口算的基本训练,所以应当经常性的进行一些口算的练习。
三、速算巧算
平时在做计算的时候要注意运算技巧地运用,加快运算速度,特别是在分数计算的部分,有时候数字比较大比较多,通分将会很困难,这时可能把分母写成乘积的形式将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四、强化估算能力
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应用题,当看到问题后就能够大概地去估计一下结果大概会是一个什么范围的数,有了这种估计能力之后,有时候发生计算错误就能够一下子看出来。所以在做题之前我们也可以估计一下答案的范围,如果算得的答案不在这个范围,那就需要我们去检查了。
五、合理利用一些数的性质
比如说奇数乘以偶数一定是一个偶数,各位数字和是3的倍数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等等性质,都可以帮助我们对运算是否准确做一些辅助的判断。
猜你喜欢:
1.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整理
2.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复习梳理归纳
3. 初一数学知识点整理
4.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归纳
5.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一到初三数学知识点: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3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同号两数来相加,绝对值加不变号.
异号相加大减小,大数决定和符号.
互为相反数求和,结果是零须记好.
【注】“大”减“小”是指绝对值的大小.
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减正等于加负,减负等于加正.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符号法则
同号得正异号负,一项为零积是零.
合并同类项
说起合并同类项,法则千万不能忘.
只求系数代数和,字母指数留原样.
去、添括号法则
去括号或添括号,关键要看连接号.
扩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
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
解方程
已知未知闹分离,分离要靠移完成.
移加变减减变加,移乘变除除变乘.
平方差公式
两数和乘两数差,等于两数平方差.
积化和差变两项,完全平方不是它.
完全平方公式
二数和或差平方,展开式它共三项.
首平方与末平方,首末二倍中间放.
和的平方加联结,先减后加差平方.
完全平方公式
首平方又末平方,二倍首末在中央.
和的平方加再加,先减后加差平方.
解一元一次方程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变号要记牢.
同类各项去合并,系数化“1”还没好.
求得未知须检验,回代值等才算了.
解一元一次方程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1还没好,准确无误不白忙.
因式分解与乘法
和差化积是乘法,乘法本身是运算.
积化和差是分解,因式分解非运算.
因式分解
两式平方符号异,因式分解你别怕.
两底和乘两底差,分解结果就是它.
两式平方符号同,底积2倍坐中央.
因式分解能与否,符号上面有文章.
同和异差先平方,还要加上正负号.
同正则正负就负,异则需添幂符号.
因式分解
一提二套三分组,十字相乘也上数.
四种方法都不行,拆项添项去重组.
重组无望试求根,换元或者算余数.
多种方法灵活选,连乘结果是基础.
同式相乘若出现,乘方表示要记住.
【注】
一提(提公因式)二套(套公式)
因式分解
一提二套三分组,叉乘求根也上数.
五种方法都不行,拆项添项去重组.
对症下药稳又准,连乘结果是基础.
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
先想完全平方式,十字相乘是其次.
两种方法行不通,求根分解去尝试.
比和比例
两数相除也叫比,两比相等叫比例.
外项积等内项积,等积可化八比例.
分别交换内外项,统统都要叫更比.
同时交换内外项,便要称其为反比.
前后项和比后项,比值不变叫合比.
前后项差比后项,组成比例是分比.
两项和比两项差,比值相等合分比.
前项和比后项和,比值不变叫等比.
解比例
外项积等内项积,列出方程并解之.
求比值
由已知去求比值,多种途径可利用.
活用比例七性质,变量替换也走红.
消元也是好办法,殊途同归会变通.
正比例与反比例
商定变量成正比,积定变量成反比.
正比例与反比例
变化过程商一定,两个变量成正比.
变化过程积一定,两个变量成反比.
判断四数成比例
四数是否成比例,递增递减先排序.
两端积等中间积,四数一定成比例.
判断四式成比例
四式是否成比例,生或降幂先排序.
两端积等中间积,四式便可成比例.
比例中项
成比例的四项中,外项相同会遇到.
有时内项会相同,比例中项少不了.
比例中项很重要,多种场合会碰到.
成比例的四项中,外项相同有不少.
有时内项会相同,比例中项出现了.
同数平方等异积,比例中项无处逃.
根式与无理式
表示方根代数式,都可称其为根式.
根式异于无理式,被开方式无限制.
被开方式有字母,才能称为无理式.
无理式都是根式,区分它们有标志.
被开方式有字母,又可称为无理式.
求定义域
求定义域有讲究,四项原则须留意.
负数不能开平方,分母为零无意义.
指是分数底正数,数零没有零次幂.
限制条件不唯一,满足多个不等式.
求定义域要过关,四项原则须注意.
负数不能开平方,分母为零无意义.
分数指数底正数,数零没有零次幂.
限制条件不唯一,不等式组求解集.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1”有讲究,同乘除负要变向.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别忘要变号.
同类各项去合并,系数化“1”注意了.
同乘除正无防碍,同乘除负也变号.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大于头来小于尾,大小不一中间找.
大大小小没有解,四种情况全来了.
同向取两边,异向取中间.
中间无元素,无解便出现.
幼儿园小鬼当家,(同小相对取较小)
敬老院以老为荣,(同大就要取较大)
军营里没老没少.(大小小大就是它)
大大小小解集空.(小小大大哪有哇)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首先化成一般式,构造函数第二站.
判别式值若非负,曲线横轴有交点.
a正开口它向上,大于零则取两边.
代数式若小于零,解集交点数之间.
方程若无实数根,口上大零解为全.
小于零将没有解,开口向下正相反.
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异号两个平方项,因式分解有办法.
两底和乘两底差,分解结果就是它.
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
两平方项在两端,底积2倍在中部.
同正两底和平方,全负和方相反数.
分成两底差平方,方正倍积要为负.
两边为负中间正,底差平方相反数.
一平方又一平方,底积2倍在中路.
三正两底和平方,全负和方相反数.
分成两底差平方,两端为正倍积负.
两边若负中间正,底差平方相反数.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要用公式解方程,首先化成一般式.
调整系数随其后,使其成为最简比.
确定参数abc,计算方程判别式.
判别式值与零比,有无实根便得知.
有实根可套公式,没有实根要告之.
用常规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左未右已先分离,二系化“1”是其次.
一系折半再平方,两边同加没问题.
左边分解右合并,直接开方去解题.
该种解法叫配方,解方程时多练习.
用间接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已知未知先分离,因式分解是其次.
调整系数等互反,和差积套恒等式.
完全平方等常数,间接配方显优势
【注】 恒等式
解一元二次方程
方程没有一次项,直接开方最理想.
如果缺少常数项,因式分解没商量.
b、c相等都为零,等根是零不要忘.
b、c同时不为零,因式分解或配方,
也可直接套公式,因题而异择良方.
正比例函数的鉴别
判断正比例函数,检验当分两步走.
一量表示另一量, 有没有.
若有再去看取值,全体实数都需要.
区分正比例函数,衡量可分两步走.
一量表示另一量, 是与否.
若有还要看取值,全体实数都要有.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正比函数图直线,经过 和原点.
K正一三负二四,变化趋势记心间.
K正左低右边高,同大同小向爬山.
K负左高右边低,一大另小下山峦.
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图直线,经过 点.
K正左低右边高,越走越高向爬山.
K负左高右边低,越来越低很明显.
K称斜率b截距,截距为零变正函.
反比例函数
反比函数双曲线,经过 点.
K正一三负二四,两轴是它渐近线.
K正左高右边低,一三象限滑下山.
K负左低右边高,二四象限如爬山.
二次函数
二次方程零换y,二次函数便出现.
全体实数定义域,图像叫做抛物线.
抛物线有对称轴,两边单调正相反.
A定开口及大小,线轴交点叫顶点.
顶点非高即最低.上低下高很显眼.
如果要画抛物线,平移也可去描点,
提取配方定顶点,两条途径再挑选.
列表描点后连线,平移规律记心间.
左加右减括号内,号外上加下要减.
二次方程零换y,就得到二次函数.
图像叫做抛物线,定义域全体实数.
A定开口及大小,开口向上是正数.
绝对值大开口小,开口向下A负数.
抛物线有对称轴,增减特性可看图.
线轴交点叫顶点,顶点纵标最值出.
如果要画抛物线,描点平移两条路.
提取配方定顶点,平移描点皆成图.
列表描点后连线,三点大致定全图.
若要平移也不难,先画基础抛物线,
顶点移到新位置,开口大小随基础.
【注】基础抛物线
直线、射线与线段
直线射线与线段,形状相似有关联.
直线长短不确定,可向两方无限延.
射线仅有一端点,反向延长成直线.
线段定长两端点,双向延伸变直线.
两点定线是共性,组成图形最常见.
角
一点出发两射线,组成图形叫做角.
共线反向是平角,平角之半叫直角.
平角两倍成周角,小于直角叫锐角.
直平之间是钝角,平周之间叫优角.
互余两角和直角,和是平角互补角.
一点出发两射线,组成图形叫做角.
平角反向且共线,平角之半叫直角.
平角两倍成周角,小于直角叫锐角.
钝角界于直平间,平周之间叫优角.
和为直角叫互余,互为补角和平角.
证等积或比例线段
等积或比例线段,多种途径可以证.
证等积要改等比,对照图形看特征.
共点共线线相交,平行截比把题证.
三点定型十分像,想法来把相似证.
图形明显不相似,等线段比替换证.
换后结论能成立,原来命题即得证.
实在不行用面积,射影角分线也成.
只要学习肯登攀,手脑并用无不胜.
解无理方程
一无一有各一边,两无也要放两边.
乘方根号无踪迹,方程可解无负担.
两无一有相对难,两次乘方也好办.
特殊情况去换元,得解验根是必然.
解分式方程
先约后乘公分母,整式方程转化出.
特殊情况可换元,去掉分母是出路.
求得解后要验根,原留增舍别含糊.
列方程解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审设列解双检答.
审题弄清已未知,设元直间两办法.
列表画图造方程,解方程时守章法.
检验准且合题意,问求同一才作答.
添加辅助线
学习几何体会深,成败也许一线牵.
分散条件要集中,常要添加辅助线.
畏惧心理不要有,其次要把观念变.
熟能生巧有规律,真知灼见靠实践.
图中已知有中线,倍长中线把线连.
旋转构造全等形,等线段角可代换.
多条中线连中点,便可得到中位线.
倘若知角平分线,既可两边作垂线.
也可沿线去翻折,全等图形立呈现.
角分线若加垂线,等腰三角形可见.
角分线加平行线,等线段角位置变.
已知线段中垂线,连接两端等线段.
辅助线必画虚线,便与原图联系看.
两点间距离公式
同轴两点求距离,大减小数就为之.
与轴等距两个点,间距求法亦如此.
平面任意两个点,横纵标差先求值.
差方相加开平方,距离公式要牢记.
矩形的判定
任意一个四边形,三个直角成矩形;
对角线等互平分,四边形它是矩形.
已知平行四边形,一个直角叫矩形;
两对角线若相等,理所当然为矩形.
菱形的判定
任意一个四边形,四边相等成菱形;
四边形的对角线,垂直互分是菱形.
已知平行四边形,邻边相等叫菱形;
两对角线若垂直,顺理成章为菱形.
有些同学觉得数学不好学,其实学好初中数学并不难。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学好数学,拿高分不在话下。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一到初三数学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到你!
初一到初三数学知识点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
首先、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很多同学和家长会忽视而宁愿花大量时间去辅导班。其实按时做好课前预习,听课的时候就能有重点。重点听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好课堂笔记。课后及时温习。学习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会一口吃个胖子;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按照正常的学习规律来,既不耽误学习又不耽误玩。
第二、打好数学基础。
数学学习中,数学概念、基本定理定义和公式是基础。同学们一定要先理解,需要求证的学会求证,能推导的自己会推导;这样才能理解记忆;真正学会。如果连基本概念和定理定义、公式都不理解,记不住;怎么会做题呢?所以,打好基础是关键。
第三、熟悉例题,吃透课本。
数学考试和中考都是以课本为基础命题的。因此,书上的例题一定要弄懂吃透。把课本上所有的知识点都过一遍;重点记忆。
第四、课后练习及时做
对于课后练习一定要在学完一课后及时做。巩固所学知识;不懂的及时问老师或者同学。
第五、做同步训练题。
数学公式和定理的运用,还要考平时做一定的同步训练题。但是不能贪多,做过的一定要弄会,搞懂。总结别人的方法,找出差距,弥补不足。
第六、多总结对比记忆。
数学中也有很多相似或相近的定理定义,公式。要善于总结他们的区别与联系。才能记得牢记得快。做题也是,多总结好的解题方法,技巧;才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初中数学学习攻略
1.读的方法。同学们往往不善于读数学书,在读的过程中,易沿用死记硬背的方法。那么如何有效地读数学书呢?平时应做到:
一是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枝干,并能粗略掌握本章节知识的概貌,重、难点;
二是细读。对重要的概念、性质、判定、公式、法则、思想方法等反复阅读、体会、思考,领会其实质及其因果关系,并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以便求教);
三是研读。要研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研讨书本知识安排意图,并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以形成知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
读书,先求读懂,再求读透,使得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
2.听的方法。“听”是直接用感官去接受知识,而初中同学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果下降。因此应在听课程时注意做到:
(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
(2)听知识的引入和形成过程;
(3)听懂教学中的重、难点(尤其是预习中不理解的或有疑问的知识点);
(4)听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及应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5)做好课后小结。
3.思考的方法。“思”指同学的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离不开思维,数学更离不开思维活动,善于思考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于思考则学得死,效果差。可见,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掌握好知识的前提。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往往还停留在小学的思维中,思维狭窄。因此在学习中要做到:
(1)敢于思考、勤于思考、随读随思、随听随思。在看书、听讲、练习时要多思考;
(2)善于思考。会抓住问题的关键、知识的重点进行思考;
(3)反思。要善于从回顾解题策略、方法的优劣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4.问的方法。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不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学科的学习无不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同学在平时学习中应掌握问问题的一些方法,主要有:
(1)追问法。即在某个问题得到回答后,顺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
(2)反问法。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来;
(3)类比提问法。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理、性质等的相互关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提出问题;
(4)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些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
此外,在提问时不仅要问其然,还要问其所以然。
5.记笔记的方法。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没有笔记可记,有记笔记的学生也是记得不够合理。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所写的都记下来,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学生作笔记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在“听”,“思”中有选择地记录;
(2)记学习内容的要点,记自己有疑问的疑点,记书中没有的知识及教师补充的知识点;
(3)记解题思路、思想方法;
(4)记课堂小结。明确笔记是为补充“听”“思”的不足,是为最后复习准备的,好的笔记能使复习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好数学的两大基石。这两大基石的形成又离不开平时的数学学习实践。所以暑期期间每天给自己一些时间学习数学是很有必要的。
猜你喜欢:
1.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2. 初中数学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3. 初一数学知识点整理
4. 初一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
5. 初一数学必考知识点
2020年的中考就要到了,同学们可以利用这个寒假系统的复习一下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点,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初一到初三数学知识点,供参考。
数轴
1.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2.数轴上的点: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一般取右方向为正方向,数轴上的点对应任意实数,包括无理数。)
3.用数轴比较大小:一般来说,当数轴方向朝右时,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概率
1.随机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随机事件。
2.互斥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
3.对立事件:即必有一个发生的互斥事件叫做对立事件。
4.必然事件:那些无需通过实验就能够预先确定它们在每一次实验中都一定会发生的事件称为必然事件。
5.不可能事件:那些在每一次实验中都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称为不可能事件。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配方法的步骤:
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再同时加上1次项的系数的一半的平方,最后配成完全平方公式。
2.分解因式法的步骤:
把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的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十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的形式。
3.公式法
就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系数分别代入,这里二次项的系数为a,一次项的系数为b,常数项的系数为c。
平行线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记作:a∥b。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平行线的性质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全等三角形
1.经过翻转、平移后,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而该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及三个角都对应相等。
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SSS(边边边)
三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SAS(边角边)
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3)ASA(角边角)
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
(4)AAS(角角边)
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
(5)RHS(直角、斜边、边)
在一对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及另一条直角边相等。
3.角平分线
(1)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
(2)性质
①角平分线分得的两个角相等,都等于该角的一半。
②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有理数
1.定义:由整数和分数组成的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可以写成两个整之比的形式。
2.数轴: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3.相反数:相反数是一个数学术语,指绝对值相等,正负号相反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绝对值是指一个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点到原点的距离。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有理数的加减法
同号相加,到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6.有理数的乘法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0相乘,积为0.例:0×1=0
7.有理数的除法
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
以任何一个不为0的数,都得0。
8.有理数的乘方
求n个相同因数乘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其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当aⁿ看作a的n次乘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a的n次幂”或“a的n次方”。
初一到初三的数学知识归纳:
初中数学知识点。
(一)概率。
1、随机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随机事件。
2、互斥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
3、对立事件:即必有一个发生的互斥事件叫做对立事件。
4、必然事件:那些无需通过实验就能够预先确定它们在每一次实验中都一定会发生的事件称为必然事件。
5、不可能事件:那些在每一次实验中都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称为不可能事件。
(二)有理数。
1、定义:由整数和分数组成的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可以写成两个整之比的形式。
2、相反数:指绝对值相等,正负号相反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3、绝对值:绝对值是指一个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点到原点的距离。
4、有理数的加减法:同号相加,把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5、有理数的乘法: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6、有理数的除法: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为0的数,都得0。
(三)整式。
1、是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是有理式的一部分,在有理式中可以包含加,减,乘,除、乘方五种运算,但在整式中除数不能含有字母。
2、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掉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四)一元一次方程。
1、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且两边都为整式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式的解。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①去分母:把系数化成整数。
②去括号。
③移项: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
④合并同类项。
⑤系数化为1。
(五)实数。
1、平方根,又叫二次方根,表示为〔±√ ̄〕,其中属于非负数的平方根称之为算术平方根。一个正数有两个实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负数没有平方根。
2、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a的立方根,也称为三次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