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在心理机制】,把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义与作用或将新事物纳入原有的经验结构中去。
同化性迁移的特点是自上而下,原有的经验结构是上位结构,新的经验结构是下位结构。
在同化性迁移过程中,原有认知结构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如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概念“鱼”,由带鱼、草鱼、黄鱼等概念组成,现在要学习鳗鱼,把它纳入“鱼”的原有结构中,既扩充了鱼的概念,又获得了鳗鱼这一新概念的意义。平时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都属于同化性迁移。
顺应性迁移也叫协调性迁移,是指将原有的经验应用于新情境时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变化。当原有的经验结构不能将新的事物纳入其结构内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经验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顺应性迁移的根本特点是自下而上。
顺应迁移既包含顺向迁移也包含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顺向迁移的例子。而逆向迁移是指后面的学习影响前面的学习。如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对先前普通心理学的理解产生影响,这就是逆向迁移。
重组性迁移是指重新组合原有经验系统中的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的情境。这种经验的整合过程即重组性迁移。
在重组过程中,基本经验成分不变,只是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
如对一些原有舞蹈或体操的动作进行调整或重新组合后,编排出新的舞蹈或体操动作。对网络、战争、游戏等概念进行重新组合,就会形成网络战争游戏的新概念。对知识和技能的重新组合,能产生出新的知识和技能,如把蜂鸣器和水壶组合在一起,成为蜂鸣器报警水壶,把眼镜片放入眼睛中,形成新产品既隐形眼镜。可以看出,通过重组性迁移,不仅扩大了基本经验的适用范围,还包含有创造性的成分。
从学习迁移的【方向】来分,学习迁移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顺向迁移的例子。
如在物理中学习了“平衡”概念,就会对以后学习化学平衡、生态平衡、经济平衡产生影响。再如先对普通心理学的学习对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产生影响,这就是顺向迁移。
逆向迁移是指后面的学习影响前面的学习。如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对先前普通心理学的理解产生影响,这就是逆向迁移。
逆向迁移可以使原有的经验、知识结构得到充实、修正、重组或者重构等。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在条件具备时敢于突破学习范围的限制,向新的、更高水平的领域进军。这不仅会拓展我们学习的范围、扩大知识面,也有助于我们对旧有知识的充实、修正、重组或者重构等。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如在物理中学习了“平衡”概念,就会对以后学习化学平衡、生态平衡、经济平衡产生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是相互联系、密切进行的。迁移还有正、负之分,不论是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如果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就称之为正迁移,起到干扰或抑制作用的则称之为负迁移。学习时,我们不仅要期望顺向正迁移,而且还要期望逆向正迁移。
在过去,我们往往重视顺向迁移,而忽视逆向迁移,显然这是不够全面的。事实上,逆向迁移在有意义的学习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你看到了:分类的原因不一样的。
按【内在心理机制】,把学习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按【方向】,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附:学习迁移的其他分类方式:
按【不同学习的相互影响】,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学习珠算有利于心算,掌握平面几何有助于掌握立体几何等,懂得英语的人很容易掌握法语。
正迁移常常在两种学习内容相似,过程相同或使用同一原理时发生。如方程式知识的学习有助于不等式知识的学习,小学数学的学习保证了中学代数的学习,数学知识的学习保证了物理中有关计算问题的解决,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学习素描会对以后学习油画产生积极影响等都是正迁移。
正迁移,通常表现为:
1、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具有了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活动所需的时间或练习次数减少。
2、或使另一种学习的深度增加、单位时间内的学习量增加。
3、或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使学习者顺利地解决了面临的问题等情况。
负迁移一般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负迁移通常表现为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所需的学习时间或所需的练习次数增加或阻碍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以及知识的正确掌握。
负迁移的产生常在两种学习又相似又不相似的情境下,学习者认知混淆而产生的。发生这种迁移,会使另一种学习更加困难,错误增加。
如学会汉语拼音对学习英文国际音标的干扰现象;语文学习不能区分一字多义,一字多音;在数学负数运算时错误使用正数的规则等;学会骑三轮车会对学习骑自行车产生消极影响。这些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作用均属于负迁移。
负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阻碍作用,表现在学习新旧知识,掌握先后方法的相互影响之中。
1、旧知识的干扰
旧知识的干扰是指已经掌握的知识,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新技能的形成产生了消极影响和不良作用,旧知识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过程中:
1)干扰新知识技能的领会。如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开始不容易领会计算法则,往往产生不去对齐小数点而去对齐末位数的错误。这是以前学习的整数加减法时所掌握的“个位数对齐”知识,在这里干扰了学生对“小数点对齐”这一法则的领会。
2)干扰新知识技能的巩固。旧知识技能的“惯性”,影响了新知识技能的巩固。如学生领会了小数分数互化知识,懂得了混合计算中有些小数可以化分数,有些分数可以化小数,但在巩固练习时,遇到之类的计算,有的学生受乘法分配律消极影响,把它写成了,这样计算就很繁了。
3)干扰新知识技能的应用。
2、先前方法的干扰
先前掌握的方法对后面学习产生不良影响,阻碍新知识技能的掌握。
3、新知识的干扰
新学习的知识技能反过来也会影响旧知识技能的巩固和应用。这就是所谓“学了后面,糊了前面”。例如学习了分数乘法后,在去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有的学生竟然用分子与分子,分母与分母分别相加减。
4、后继方法的干扰
学习者后面掌握的方法,也会干扰前面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如学生学习了复杂分数应用题,掌握了一定解题方法后,再去解答前面简单分数应用题却出现了错误。
根据不同的表现,可以把负迁移概括为三种类型:
1、顺向负迁移: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干扰,如上面列举的表现1和2。
2、逆向负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消极影响,如上面所说的表现3和4。
3、混向负迁移:即在一个学习活动中,既有顺向负迁移的存在,又发生了逆向负迁移。
从学习【结构逻辑层次】的不同,把学习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它是已经学习过的概念、规则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新的情境中的运用。在这种迁移中,先后两种学习除了相似但又有不相同外,在难度和复杂程度上大体属于同一水平。
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如:学习哺乳动物概念后,把这一概念用于对不熟悉的鲸或海豚的识别;婴儿学会称呼邻居家的男性为“叔叔”后,他可能会对所遇到的任何陌生男性均称呼为“叔叔”;数学公式的学习对实际计算学习的影响;阅读报纸时能看懂在课堂上学习过的新词汇;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即A×B=B×A,应用于3×5=5×3的情境中等。
由于这些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都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层次,所以都属于水平迁移。
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即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例如,学习掌握了水果这一上位概念,要学习芒果这一下位概念,如果告诉学习者芒果是一种水果,就很容易掌握芒果这一概念。这种迁移就是垂直迁移。
垂直迁移包括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种迁移。
1、自下而上的迁移是指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比如,在概念学习中,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中的“番茄、土豆、萝卜、芹菜”等会有助于上位概念“蔬菜”的学习;在学习生物知识时,“老虎、狮子、牛、羊”等动物本质特征的掌握有助于理解和概括“哺乳动物”的特征;由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的转化等学习过程中即包含着自下而上的迁移。此类迁移也常见于归纳式的学习中。
2、自上而下的迁移是指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如理解了“三角形”的意义有助于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掌握了乘法法则,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进行加法运算;掌握了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有关内容可以促进对菱形的学习,其中即包含着自上而下的迁移。
从学习迁移【发生的方式】上看,学习迁移又可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非特殊迁移又称一般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
特殊迁移是某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直接对学习另一领域或课题所产生的影响。如跳水的一些项目,弹跳、空翻、入水等基本动作是一样的,运动员在某些项目中将这些基本动作熟练掌握,那么在学习新的跳水项目时,就可以把这些基本动作加以不同的组合,很快形成新的动作技能。
通俗地说,特殊迁移就是特定事实与技能的迁移。相对而言,非特殊迁移产生的内在原因不像特殊迁移那么直接明了,他常常表现为原理原则的迁移。如学生学习中获得的一些基本的运算技能、阅读技能可以运用到各种具体的数学或语文学习中。
自然数】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叫做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它是最小的自然数,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是无限的。
【整数】在小学阶段,整数通常指自然数。
【数字】表示数目的符号叫做数字,通常把数字叫做数码。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数】在加法中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和】在加法中两个加数相加得到的数叫做和。
【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被减数】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
【减数】在减法中,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
【差】在减法中,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因数】在乘法中,相乘的两个数都叫做积的因数。
【积】在乘法中,乘得的结果叫做积。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被除数】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除数】在除法中,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
【商】在除法中,未知的因数叫做商。
【计数单位】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叫做计数单位。
【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数位】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第一个数位称为个位,依次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
【有余数除法】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整数,得到整数的商以后还有余数,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余数比除数小。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
【第一级运算】在四则运算中,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
【第二级运算】在四则运算中,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整除】两个整数相除,如果用字母表示可以这样说:整数a除以整数b(b不等于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也可以说b能整除a。
【约数和倍数】如果数a能被b(b不等于0)整除,a叫做b的倍数,b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例如,15能被3整除,我们就说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
【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因为0也能被2整除,所以0也是偶数。
【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例如 1、3、5、7......
【质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者素数。例如2、3、5、7、11都是质数。
【素数】素数就是质数。
【合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例如4、6、8、9、10、12......都是合数。
【质因数】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例如:12=3*2*2
【公约数】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
【最大公约数】在几个数的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例如1,2,4是8和12的公约数;4是8和12的最大公约数。
【互质数】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例如5和7是互质数,8和9也是互质数。
【公倍数】几个数公用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
【最小公倍数】在几个数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例如12,24,36......都是4和6的公倍数,12是4和6的最小公倍数。
【单价数量总价】每件商品的价钱,我们叫它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了多少钱,叫总价。总价=单价×数量
【速度、时间、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或者每天)行进的路程,我们叫它速度,行进了几小时(或几分钟或几天)我们叫它时间,一共行进多少路,我们叫它路程。路程=速度×时间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字母表示:a+b=b+a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字母表示:(a+b)+c=a+(b+c)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字母表示:a×b = b×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者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字母表示:(a×b)×c=a×(b×c)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率。字母表示:(a+b)×c=a×c+b×c
【三、四位数的加法法则】(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1)从个位起,用乘数依次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2)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两个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若干倍。
【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乘法的验算方法】用所得的积除以一个因数,如果得到另一个因数,就是乘法做对了。
【除法的验算方法】用除数和商相乘,如果得到被除数,或者用被除数除以商,如果得到除数,就是除法做对了。
【乘法的简便算法】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后面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利用这个规律,有时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改成乘以两个一位数的积,比较简便;有时一个数乘以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例如:6×12×5=6×(12×5) 25×16=25×(4×4)=25×4×4
【除法的简便算法】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利用这个规律,有时一个数连续除以2个一位数,改成除以这2个一位数的积,比较简便;有时一个数除以两位数,改成连续除以2个一位数,比较简便。例如:1000÷25÷4=1000÷(25×4) 420÷35=420÷7÷5
【解答应用题的步骤】(1)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2)分析题里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3)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4)进行检验,写出答案。
【检验应用题】(1)按照原来的题意,依次检查每一步列式和计算,看是否正确(2)把得数当作已知条件,按照题意倒看一步一步地计算,看结果是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加减法的简便运算】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例如130-46-34=130-80=50
【有余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同级运算的顺序】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不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例如100-7×5=100-35=65
小数概念
【小数】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的右面,用圆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例如0.2表示十分之二,0.02表示百分之二。
【小数的计数单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小数加法】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小数减法】小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2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小数乘整数】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一个数乘小数】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小数除法】小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循环小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纯循环小数】循环节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纯循环小数。
【混循环小数】循环节不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混循环小数。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起,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
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法则】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法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小数的读法】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通常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小数的写法】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写做数字“0”),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小数性质的应用】(1)根据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地可以去掉末尾“0”,把小数化简。(2)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和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写成小数形式。
分数概念
【分数线】在分数里,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
【分母】在分数里,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
【分子】在分数里,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分数单位】按照分母数字把单位“1”分成相等份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例如六分之五的分数单位是六分之一。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繁分数】一个分数,如果它的分子含有分数或者分母里含有分数,或者分子和分母里都含有分数,这个分数就叫做繁分数。
【带分数】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例如二又五分之一。
【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同他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最简分数】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通分】把两个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例如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就需要通分。
【分数加法】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分数合并成一个分数的运算。
【分数减法
这个是具体转移到一般或者抽象,转移到字母以后,具有一般性,无论是什么数字,都可以带入!
数字运算和字母运算关系
数字运算和字母运算是两种不同的运算方式,它们之间有着不同的作用。
数字运算是通过运算符运算数字,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操作,对数字进行运算以计算出结果。数字运算是计算机编程的基础,是计算机的重要功能。
字母运算是指在计算机程序中,使用字母来运算,通过编程语言实现字母运算,可以更有效地处理文本数据。字母运算是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能够更好地处理文字数据。
总之,数字运算和字母运算是两种不同的运算方式,它们在计算机程序中有着不同的作用,分别用来处理数字和文字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