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签名有事吗 (dr密码法对电子签名有影响吗)

2023-03-21 11:01:52 密语知识 思思

《电子签名法》第14条规定,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由于电子签名无法通过笔迹鉴定来确定其真实性,故,法院如何认定电子合同的真实性(同一性)、可靠性、完整性、准确性、有效性是审理该类合同纠纷的关键点,亦是就国家颁布电子签名法后电子签名在电子合同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向公众予以充分释明的必然要求。

事实上,一份电子合同最终签署成立并认定生效涉及的不单是合同双方当事人,还包括诸多第三方,比如电子认证服务机构(CA),即为需要第三方认证的电子签名提供认证服务的机构,为电子签名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供证明的活动,包括签名人身份的真实性认证、电子签名过程的可靠性认证和数据电文的完整性认证三个部分,涉及数据电文的生成、传递、接受、保存、提取、鉴定各环节。

就电子签名的真实性而言,一旦当事人在签署合同前书面授权或通过签署平台电子授权同意对其个人信息(通常包括姓名、手机号和公民身份号码)进行认证并通过认证,CA机构向其颁发电子签名认证证书即数字证书后,该当事人就像在网络世界中获得了身份证一样具备了签署电子合同的能力,电子签名亦具有了专属性。

而电子合同存证、查验技术服务平台,亦能满足保证电子合同的原件形式要求。哈希值检验方法是特征值检验方法的一种,是一个能有效解决电子数据真实性保障问题的信息工具,其就像电子数据的“指纹”一样,不同的电子数据所对应的特征值也有所不同,故可通过对比同一电子数据前后两组特征值的方式来判断该数据在取得特征值的两个时点间是否存在更改。通过这一技术保证电子合同有效表现所载内容保证自最终形成时起内容完整未被篡改,在实操中,通过比对初始的哈希数据指纹是否一致可以鉴别电子合同是否为原始电子文件。

《密码法》、《网络安全法》对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有何指导意义?

从法律意义上讲,《密码法》是用于调整密码技术应用管理的法律规范,而《电子签名法》是用于调整密码技术在某一方式上进行应用管理的法律规范。因此,前者是一般法,后者是特别法,前者是上位法,后者是下位法。有了《密码法》,《电子签名法》得到了上位法源的支撑,电子签名的法律地位在基础性法律上取得了明确的依据。

《密码法》的出台意味着国家政策重点开始转变、监管环境愈发趋严,将更重视社会影响和风险控制,以法规、文件、窗口指导等方式加强对电子合同平台的管理。

《网络安全法》:随着《网络安全法》及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实施后,以用户敏感信息牟利的行为有了法律依据的量刑标准。

因此,企业保护用户信息的意识应当增强,尤其是在选择电子合同服务商时,尽量选择安全等保级别高、技术资质多的服务商,否则,一旦发生信息泄露,企业可能承担相应责任。

数字认证的电子合同基于国产密码算法的高安全级加密防护,能够阻断任何未授权的操作行为,确保合同签署过程中身份信息安全、合同文件安全、数据传输安全、业务信息安全。数字认证在身份认证方面的深厚技术积累,也可以有效地保障用户个人隐私信息不被泄露。

电子签名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今年,电子签名继政策红利后,迎来发展元年,各类“线上办公、线上政务、线上教育、线上销售”已成常态,作为“线上”化核心环节的电子签名,正在从政府机关、国企单位向地产、互联网教育、医疗、金融、高校等各个行业普及应用。

电子签名的法律有效性也成为组织迫切想要了解的核心问题。下面,将从基本法律、政策、普及应用情况以及法院判例等多个方面,帮助大家全方位解读电子签名法律有效性:

一、电子签名的法律及政策依据

在国家的积极推广下,地方政府、各级国家机关纷纷响应号召,出台政策、部署实施、号召应用,为电子签名普及注入了有效的政策动力。

1、法律层面

1999年至今,国家逐步完善电子签名应用领域法律文件,《合同法》、《电子签名法》、《密码法》的相继出台,为电子签名普及应用奠定法律基础。

(信息整理自官方公布内容)

2、法规及政策层面

1)各级国家机关

公安部、工信部、司法部、教育部、住建部、最高法院、发改委、银监会、证监会、税务局、人社局、教育部、统计局、海事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20多个国家机关纷纷出台政策推广应用电子签名。

2)各级地方政府

北京、上海、广州、浙江、江苏、江西、安徽、山东、重庆、福建等多地政府纷纷制定电子签名应用政策,将电子签名落实到具体政务中去。

3)各类新闻事件

2017年至今,电子签名多次在各类大型会议现场被国家机关点名推广。

(信息整理自网络公布内容)

3、电子签名的有效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2019年修订)第十三条明确规定了可靠的电子签名需符合的条件:

① 电子签名制作数据用于电子签名时,属于电子签名人专有;

② 签署时电子签名制作数据仅由电子签名人控制;

③ 签署后对电子签名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

④ 签署后对数据电文内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

结合上述规定,合法有效的电子签署行为应该符合“真实身份、真实意愿、防篡改”要求。

除此以外,各地政府出台的有关电子印章的规定中对电子印章本身的规范性做了进一步要求,主要包括电子公章图形化特征需与实物印章保持一致,电子职务章及电子私章印需与真实姓名完全一致。

二、电子签名的申请和使用

1、电子签名申请条件

在电子签名申请和使用过程中,除非按照地区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申请要求,在政府指定机构(如北京、江苏地区)或网络申请通道(如上海地区)申请外,各大组织可以通过可靠的电子签名平台申请电子印章、电子签名。

结合当前司法实践案例,建议最好通过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认证。因为,第三方认证机构对电子印章和电子签名具有认证能力,所以,一旦发生纠纷,在审判过程中对文件真实性的判断具有积极作用。

但是,在认证时,申请人还应该对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资质进行核实。据工信部公示信息,目前全国共有48家具备电子认证资质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各大组织可以通过任意一家完成“身份认证”。

目前,契约锁已经联合多家CA 数字认证中心,为企业及个人用户提供实名认证服务,通过颁发不可篡改的数字证书确保网上签署身份合法、有效,保障双方合法权益。

2、电子签名使用范围

目前,除了涉及婚姻、收养、继承等人身关系的;涉及停止供水、供热、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等不适用以外,其余业务普遍适用电子签名。

随着国家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广应用,电子签名已经逐渐从政府机关向地产、金融、医疗、教育、汽车、生产制造、批发、食品、高校、互联网机构等各个行业全面覆盖。

3、电子签名风险防控

基于以上应用情况分析,各类组织在使用电子签名时:必须确定该业务类型是否属于不得使用电子签名的情形。

如果确定属于可以使用电子签名的范围,还应该与相对签署方协商是否可以使用电子印章。

契约锁提示:建议交易双方在协议中明确约定可以使用电子签名。

因为,虽然按照法律规定:“在法律、政策未明确约定不得使用的情景下,电子印章与实体印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但是,如果不与相对方提前取得明确约定可能因为对方拒绝使用而影响签署进度。

三、法院判例分析

所以,在审判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在符合《电子签名法》、《合同法》要求情况下,经可靠电子签名平台签署的电子合同,是可以得到司法机关认可的。纠纷中,有效的电子合同可以作为双方业务往来的重要司法证据,不得抵赖。

(图片内容来源于真实判例)

小结:

综上所述,当前无论从政策环境还是法院认可度来看,电子签名都已经具备了普及趋势,但是,合法、正确的申请是安全使用电子签名的前提。

未来,契约锁在为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提供一体化电子签署服务的过程中,将持续做好严谨、规范的身份认证,确保签署过程有效;同时,在纠纷中,随时为客户提供即时出证服务,全方位保障签署安全,确保每次签署合法、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