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图灵负责破译德国的密码,图灵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是计算机逻辑的奠基者,提出了“图灵机”和“图灵测试”等重要概念。曾协助英国军方破解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谜”(Enigma),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
在布莱切利园中,德国海军的恩尼格玛密码一直被认为是最难以破解的。
德国海军历来极其重视无线通信的可靠性和保密性,就是他们率先使用了恩尼格玛机来加密。而且,德国海军还频繁地在结构和操作方式上对恩尼格玛机进行改进,以确保它无懈可击、牢不可破。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陆军和空军将恩尼格玛机的转子从3个增加到了5个,而德国海军则是继续增加到了7个,最后更是丧心病狂的增加到了8个。
而且,德国海军还使用了与陆军及空军不一样的新操作规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增加“密钥手册”,规定每天0点更新初始参数。
(a)选择8个转子中的3个并规定其基左中右位置;
(b)设定各转子的内外轮之间的相对位置;
(c)设定接线板上的10对接线;
(d)设定3个转子的初始位置。
二、采用“双字替换表”
(a)发报前,先从密钥手册中选3个字母,比如ABC,作为密钥,然后把恩尼格玛机的3个转子调到当天规定的初始位置,输入ABC,假设得到FTN,再把转子调到FTN的位置,开始加密正式电文;
(b)再从密钥手册中选另一组字母,比如XYZ,在XYZ的左边和密钥ABC的右边任意增加一个字母,比如P、Q,列成两行,上下对齐。
P X Y Z
A B C Q
(c)根据当天有效的“双字替换表”把各列的字母对PA、XB、YC、ZQ分别替换,比如替换成IS、OW、MD、UV;
(d)发送电报时,把这4对字母加在正式密文的首尾;
(e)对方接收到电报后,先对4对字母反向操作,得到3个字母ABC,再得到FTN,然后开始解密正文。
这样一来,原来重复加密3个字母密钥的操作就不存在了,以致雷杰夫斯基发明的破解方法完全失效。
在图灵来到布莱切利园之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德国海军的密码是无法破译的,因此没有人愿意为它浪费时间。图灵到来之后,发明了基于crib方法的“炸弹”机,理论上是可以对德国海军的密码进行破译的,但由于早期的“炸弹”机性能过低,所以破解的效率极为低下。
当时德国的U-潜艇正在严重威胁盟军的大西洋生命线,寻找有效的破解德国海军密码的方法变得刻不容缓。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研究,图灵终于发明了基于贝叶斯统计原理的“班布里方法”,能够有效破解德国海军的恩尼格玛机。
班布里方法基于语言学中的一个统计事实:把任意两段文字拿来排成行上下对齐进行比较,查看其中有多少对字母是相同的;当这两段文字属于同一编码系统时出现相同字母对的概率,明显高于当它们不属于同一编码系统时的相应概率。
基于这个原理,图灵找到了破解德国海军恩尼格玛机的途径。不过图灵所用的方法包含了大量数学理论,过程也相当繁琐,这里就不详细表述了,我们只说一下图灵的大致思路。
首先,通过对比分析大量的电文头尾的明文字母,部分甚至完全破解“双字替换表”,从而获得电文密钥;
其次,用班布里方法,确定右边转子是8个转子中的哪一个;
再次,重复使用班布里方法,进一步确定中间转子是哪一个;
最后,用“炸弹”机破解全部密文。
这个步骤被验证是行之有效的,图灵就这样搞定了最高级别的德国海军恩尼格玛机。
1940年5月8日,用班布里方法破解德国海军密码首次获得成功。以后的三年里,此方法结合“炸弹”机成为英国破解德国海军密码的主要手段,为盟军重创德国U-潜艇舰队、守住大西洋生命线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破解之后,盟军全年被击沉船只的吨位下降了60%;而德军潜艇的损失率,从破译前的不到7%,猛增到50%。
更多文章:
密码那些事儿|(二十)破解恩尼格玛机的图灵方法
密码那些事儿|(十九)在人性与规则中找寻漏洞
密码那些事儿|(十八)跨越英吉利海峡的恩尼格玛机
密码那些事儿|(十七)年轻数学家首次破解恩尼格玛机
密码那些事儿|(十六)二战中大放异彩的“超级情报”
密码那些事儿|(十五)坚持就是胜利——初代恩尼格玛机
密码那些事儿|(十四)古典密码的巅峰——恩尼格玛机
密码那些事儿|(十三)尴尬的维吉尼亚3.0
密码那些事儿|(十二)短命的维吉尼亚2.0
密码那些事儿|(十一)南北战争时的维吉尼亚密码较量
密码那些事儿|(十)“钥匙”打开维吉尼亚的锁
本人是官方授权会员推广专员,点击 会员专属通道 成为会员,您将会获得钻奖励及诸多权益!
《钻奖励调整公告》
您知道计算机科学之父是谁吗?你知道阿兰•图灵背后的故事吗?计算机科学之父阿兰图灵的故事是图灵生平的缩影,摘自《图灵的秘密:他的生平、思想及论文解读》。励志故事:图灵的秘密,365语录台词把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下面就是365语录台词网为你搜集整理的精彩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2014年6月7日是阿兰·图灵逝世60周年。这个名人故事是图灵生平的缩影,摘自《图灵的秘密:他的生平、思想及论文解读》。
阿兰•图灵(1912—1954)是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是计算机逻辑的奠基者,提出了“图灵机”和“图灵测试”等重要概念。为纪念他在计算机领域的卓越贡献,美国计算机协会于1966年设立图灵奖,此奖项被誉为计算机科学界的诺贝尔奖。 1912年6月23日,阿兰·图灵生于伦敦,是家中的第二个男孩。
1926年图灵进入公立学校舍伯恩学习。他害羞、孤独,似乎总是衣衫不整,学习上也没有表现得特别优异。只有在数学上,他的智力天赋初露端倪。1929年,图灵开始着迷于《物理世界的自然》(1928)一书。期间认识克里斯托弗·莫科姆,并交往密切,他们在科学和数学上有着共同的兴趣。回想起来,图灵很可能在那时发现了他的同性恋倾向。
1929年12月,图灵和克里斯托弗共同参加了剑桥大学奖学金考试,随后克里斯托弗被三一学院录取,图灵落榜。但两个月后,克里斯托弗突然生病,在一周内去世。一位舍伯恩的旧日同窗在信中写道:“可怜的图灵因为这个打击几乎崩溃,他们一定是极其要好的朋友。”
1930年12月,图灵再次参加了三一学院的考试,仍然未被录取。他调整目标,瞄准第二选择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全心钻研G. H. 哈代的经典著作《纯数学教程》备考。1931年秋,图灵开始了他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学习。
1935年春,图灵修读了麦克斯·纽曼的“数学基础”课程,课程涵盖了尚未解决的判定性问题。同年夏天,图灵开始研究判定性问题。
图灵的毕业论文发表在伦敦数学学会1936年11月和12月的论文集里,这就是图灵流芳百年的“OnComputable Number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dungsproblem”(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性问题上的应用)。他的论文采用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数学证明方法,甚至创造了一个通用机器,它能模拟其他任何一台计算机器的操作。
毕业后图灵来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期间他对密码学产生了兴趣。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天后,英国向德国宣战。9月4日,图灵受邀到英国政府情报破译中心布莱切利庄园报到,致力于破译德国海军的密码。1940年,第一台“图灵Bombe”开始运行。它重达一吨,可模拟30台并行运行的恩尼格玛密码机。1941年,德军恩尼格玛加密的通信被攻破,图灵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3年初,图灵到贝尔实验室待了两个月,在这里遇到了开辟数位采样理论的哈利·奈奎斯特和克劳德·香农。
1951年3月15日,因在可计算数方面所做的工作,图灵被评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士,举荐人是麦克斯·纽曼和伯特兰·罗素。
1952年2月,因同性恋行为,警方传讯了图灵。最终,法庭判处图灵“严重猥亵罪”,且强制实施荷尔蒙治疗。图灵的择业因此受到限制,计算机之路也严重受阻。
1954年6月7日晚,睡前,图灵照例吃下苹果,但是,这只苹果蘸上了剧毒氰化物,41岁的天才就此了结了自己的一生。
2009年9月10日,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代表英国政府为图灵当年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公开致歉。2013年12月24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图灵追授死后赦免状。
由Windows编程大师Charles Petzold耗时多年编写的《图灵的秘密:他的生平、思想及论文解读》剖析了现代计算机原理开山之作、阿兰•图灵流芳百世的论文 “On Computable Number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dungsproblem”。图灵在其中描述了一种假想的计算机器,探索了其功能和内在的局限性,由此建立了现代程序设计和可计算性的基础。这本书也像是一本小说,行文间穿插讲述了图灵的成长经历和教育背景,以及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包括破解德国恩尼格密码的传奇经历,他对人工智能的探索,他的性取向,以及最终因同性恋的罪名而在41岁时自杀的悲惨结局。全书完整揭示了阿兰•图灵非凡、传奇而悲剧的一生,是了解图灵的思想和生平的极好著作。(365语录台词网为您编辑发布,喜欢我请持续关注)
知识点:图灵测试,是现代计算机之父阿兰-图灵在1950年提出的,想考量的问题是:机器能否思考。
图灵测试,如果你感觉这个词比较陌生,我们就先来解释一下:图灵测试是测试人(多人)在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问过一些问题后,如果测试人中超过30%的人不能根据答复确认被测试者哪个是人,哪个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
这个看似无厘头的测试,是由现代计算机科学之父英国人阿兰?图灵在60多年前提出的。1950年,阿兰·图灵在那篇名垂青史的论文《计算机械与智力》的开篇说:“我建议大家考虑这个问题:‘机器能思考吗?’”
但是由于我们很难精确地定义思考,所以图灵提出了他所谓的“模仿游戏”:
一场正常的模仿游戏有ABC三人参与,A是男性,B是女性,两人坐在房间里;C是房间外的裁判,他的任务是要判断出这两人谁是男性谁是女性。男方是带着任务来的:他要欺骗裁判,让裁判做出错误的判断。
那么,图灵问:“如果一台机器取代了这个游戏里的男方的地位,会发生什么?这台机器骗过审问者的概率会比人类男女参加时更高吗?这个问题取代了我们原本的问题:‘机器能否思考?’”
这,就是图灵测试的本体。
在科幻片《银翼杀手》中,我们看到了图灵测试的一个具体应用。在电影里用一种情感测试来区分人类与人造人。
虽然2014年6月7日发生了一件事情:聊天程序“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stman)在英国皇家学会举行的2014图灵测试大会上冒充一个13岁乌克兰男孩而骗过了33%的评委,从而按照图灵当初的定义,“通过”了图灵测试。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图灵测试的原始形式很少被使用。不过,我们实际大量使用图灵测试的另外一种简化的形式——校验码。校验码的用处是区分操作者是人还是机器人。仅仅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问题:能否从一个图片中看出里面写的是什么文字。
推广图灵测试的内在含义,实际是一种真假鉴别。如果这样来说,社会上的资格考试本身也是一种图灵测试。出题人面对大量考生,他们必须区分出来哪些是具有资格的人,哪些是不具有资格的人。为了方便操作,一般很少依赖阅卷人的主观判断,而是通过仔细设计题目来实现这一点。
最后再看一个很好玩的图灵测试的反向运用:怎么证明自己不是神经病。目前来看,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试图证明什么。凡是试图证明什么的人,看起来多多少少都有点像神经病。不过,葛优在电影《大腕》里,给了我们另外一个思路,他讲了一个笑话,最后一句“三楼的楼长就是你了”,让医生明白了这个家伙思维正常。能够给别人设置思维圈套,然后自己跳出来,看来这个也是具备正常思维能力的一种表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科学原理一点通官方网站
微信公众平台(ID:kxylydt)
有人说,顶级数学家的能力可以用“恐怖”来形容,那么,数学天才艾伦·麦席森·图灵与恩格尼码的对决就是这样一个“恐怖”过程。恩格尼码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密码机。这个密码机在二战杀了很多人,而图灵就是这个密码机的终结者。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可以数字化,这就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本领”,因为它们可以把纯数学的符号与实体的世界联系起来。而最先开启这种联系的是一个伟大的名字~艾伦·麦席森·图灵。他被认为是电脑和人工智能之父,是一位数学奇才,也可以说是一位顶级数学大师。
二战中,纳粹德国发明了令人恐怖的“恩格尼码密码机”。
这个密码机有多厉害呢?它输入一个字母进去,出来的可以是任意一个字母,这样,即便盟军截获了这个密码,也不知所云,看到的是一堆乱码。而德军自己人,只要有相应的破译机,就能够很轻易的破译出来。
这种密码机颠覆了以往任何密码设置的方式,其密匙随机变化能力可达1.59x10^20种,也就是1.59万亿亿种可能。恩格尼码密码排除了人力破解的可能,因为任何一个人穷尽一生也数不出亿亿位数,更别说破解了。有人计算过,如果10个人穷尽一生每时每刻不眠不休都在验证这个密码的各种可能性,完全验证完至少需要2000万年。
因此英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军舰、飞机、士兵们不断大量损失,一筹莫展。英国情报部门把希望寄托在特立独行的数学家图灵身上,1939年9月,他们找到了图灵,招募他到英国外交部通讯处服务,主要任务就是破译恩格尼码密码。
图灵一接触这个密码,就知道破译这种密码依靠人力是无法完成的,他想起了自己1936年设计的“图灵机”,这是一种可以辅助数学研究的通用机器,在这台机器里,首次把纯数学的符号以逻辑的方式与外界联系起来,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雏形。
图灵让战争提前两年结束。
1940年,图灵带领自己的团队,研制出了密码破译机“波比”(上图),又称“炸弹”,彻底破解了恩格尼码这个被德军认为固若金汤的密码机器,从而“治好了”盟军的“青光眼”和“白内障”,盟军从睁眼瞎到对德军动向了如指掌甚至毫发毕现,从而规避了德军的各种打击,反过来给予了德军不断沉重打击,战争的规则改变了,德军节节败退。
“波比”被列为最高机密,战后被全部销毁。盟军还采取了真真假假的迷惑战术,没有让德军知道他们的密码已被破译,因此时不时还要付出一些较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胜利,还有不少士兵为了掩护“波比”而牺牲,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死。但战争提前两年结束,挽救了多少士兵和平民的生命?
就像老美在日本放了两个原子弹,虽然直接和间接伤亡了几十万人,但提前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避免了盟军进入日本本土作战,同样减少了数百万军民的伤亡。如果真要进入本土,咱中国也属盟军,当然也要派出军队进入,也要死很多人的。
德军正是在这种迷惑下,一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发现自己的密码被破,因为他们太过自信自己的恩格尼码了,纳粹最终的覆灭很大程度是被图灵天才之手扼杀。
图灵成为英雄,但他的人生却以悲剧落幕。
由于图灵杰出的贡献,1945年,他被英国政府授予了最高的英雄奖项~大英帝国荣誉勋章(O.B.E.勋章)。这之后,图灵结束了自己在英国外交部的工作,回到了战前正在进行的理论计算机方面研究,试图研制出具体的计算机来。
从此,图灵开始了自动计算机的研究和设计,他写出了一份长达50页的ACE(通用计算机)设计说明书,后来的第一台ACE样机就是根据这个设计概念制造出来的。1949年,图灵成为了曼彻斯特大学计算机实验室副主任,负责最早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曼特斯特一号”的软件理论开发,由此,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把计算机实际用于数学研究的科学家。
1950年,图灵编写并出版了《曼彻斯特电子计算机程序员手册》,后来又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1951年,图灵又发表论文《机器能思考吗》;1951年,他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时年39岁;1952年,他辞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研究员职务,专心在曼特斯特大学从事研究,还担任了制造自动数字计算机的弗兰蒂公司顾问。
但好景不长。正当图灵潜心研究,事业将取得重大突破之际,由于被人迫害,让他的天才创造戛然而止。
与世俗不相容的性格缺陷,葬送了图灵的人生和事业。
1954年6月7日,图灵被发现死于家中的床上,床头放着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经过对苹果的检测,这个苹果被泡过剧毒的氰化物,结论是自杀身亡。22年后的1976年,美国出现了一个苹果公司,它将第一台个人电脑推向市场,颠覆了人们对电脑的使用方式,从而掀起了一场电脑革命,尤其是它们的手机,引领了世纪变革。
巧合的是苹果公司的logo就是一个被咬过一口的苹果,很多人认为这就是为了纪念电脑之父图灵而设计的,但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个巧合。不管怎样,这个小插曲也彰显了图灵的影响依然在人间。
图灵的死与他的性取向有关,作为一个同性恋者,在那个时代还是不被法律所容许的。图灵被自己的同性伴侣所害,受到法律制裁。这位图灵的性伴侣叫阿诺德·莫瑞,他们1951年结识并结为伴侣,没想到这是引狼入室。
有一次,图灵发现有人到家里盗窃,他选择了报警,结果这个盗贼正是莫瑞的同伙。审讯中,图灵与莫瑞的同性恋关系暴露,而莫瑞为了减轻罪责,让律师辩护是图灵怂恿引诱才使他堕落。由此图灵因同性恋被捕,他本来完全可以不承认这个“罪行”,但他宁折不弯的个性不允许他说假话,他不但承认有这事,还认为这是他自己的私事,并写了5页陈述报告,把事情交代得清清楚楚。
图灵的罪名被坐实,被判定具有“明显的猥亵和性颠倒行为”罪。法庭给了他两种选择,一是坐牢2年,另一种选择是化学阉割。他选择了后者,就是持续1年强行注射雌激素。于是他在药物的副作用下屈辱的活了一段时间,期间他经历了乳房不断发育等苦不堪言的折磨。最终,他选择了悄悄离开这个不容他的世界。他的人生和事业在他41岁时戛然而止。
最顶级的数学大师都不是常人,因此常被世俗所不容。
图灵当然也不例外。1912年6月23日,图灵在英国伦敦出生。其实他也是一个“留守”儿童,其父亲在印度工作,母亲随行,因此他从小就很少见到父母,只与哥哥约翰相依为命。或许是这种环境,导致了他从小就与众不同。
图灵性格孤僻,沉默寡言,讨厌琐事,具有拒绝交流的倾向,整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头发凌乱,邋里邋遢,衬衫从裤子里耷拉出来,领带胡乱的缠在领子外面,扣子也常常扣错孔眼,甚至常常穿反鞋子,他认左脚右脚完全没有区别。他对事物的表达都是直通通的,好恶完全展示在人们面前。这就是青少年时期图灵留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
他在学校对数学表现出明显的痴迷,而忽视了对基础课学习,因此他数学是学霸,而其他科目是学渣。他讨厌学校的制度,觉得这种制度约束并剥夺了他悠闲的生活,由此他差点被学校开除。学校给他的评价是:“他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恶劣的举止、肮脏的书写和混乱的图形”,“他不该再这么留在这个年级,这太荒唐了”等等。
他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不是常人,因此这个以常人为主流世俗的世界很难容忍这种“异人”,他的木讷、偏执、骄傲或许正是他悲剧形成的因素。
但他的天才是毋庸置疑的,很早就显现出来。
图灵在15岁时就能够读懂爱因斯坦相对论,据说当时全世界只有300个人能闹明白。他为了帮助母亲理解相对论,写了一份详细的相对论内容提要,显示出很强的数学水平和科学理解力。中学时期,图灵独特的数学天才能力就使他获得了国王爱德华六世数学金盾奖章。
后来他的数学才华被一路发现和肯定。1931年,图灵考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由于成绩优异而获得数学奖学金;1935年,他的第一篇数学论文“左右殆周期性的等价”发表在《伦敦数学会杂志》上,同一年,他还写出“论高斯误差函数”一文。这一年他才23岁,这些成就使他由一名大学生直接当选为国王学院的研究员,并于次年荣获英国著名的史密斯数学奖,成为国王学院最为显赫的毕业生之一。
世俗终于宽容了图灵,他以天才伟人形象定位于历史。
一代巨星过早陨落了,人们惋惜之余,并没有忘记这位纯粹的数学天才。2009年,英国计算机科学家康明发起了为图灵平反的在线请愿,很快,支持请愿的签名就超过3万人,英国政府时任首相戈登布朗由此发表了正式的道歉声明。
2012年,著名科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保罗·纳斯(诺贝尔医学奖得主)、马丁·里斯(时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等致函时任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要求为图灵平反;2013年12月24日,英国司法大臣克里斯·格雷林向英国女王提出为图灵平反的要求,女王终于为图灵颁发了赦免令。
格雷林随后宣布:“图灵的晚年生活因为其同性取向而被迫蒙上了一层阴影,我们认为当时的判决是不公的,这种歧视现象如今也已经遭到了废除。为此,女王决定为这位伟人送上赦免,以此向其致敬。”
后来,英国宣布赦免了历史上所有过去因“严重猥亵法”而被定罪的同性恋和双性恋,并向1967年前因同性恋倾向而被定罪的人道歉,这个扭转世俗的法律改变被人们称为“艾伦·图灵法案”。
为了纪念图灵对计算机科学的巨大贡献,美国计算机学会于1966年设立了图灵奖,一年一次表彰在计算机科学中贡献突出的科学家,这个奖项含金量极高,被誉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2019年7月15日,英格兰银行行长马克·卡尼展示了以图灵头像为画面的新版50英镑纸币,并宣称在2021年底进入流通,这是一种殊荣。
图灵在科学、特别在数理逻辑和计算机科学方面的成就已被人们熟知,他被誉为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之父。
由此,我们应该得到一个认识:
最顶尖的杰出人物一定不是世俗的,而世俗也不一定就是好的或者进步的。如果我们这个世界多一分宽容,也许图灵就不会死,他可能为人类进步作出更多的改变。
世界上还有许多科学家在过去和今天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而这些科学家正是改变人类文明进程,他们都可能是关系到人类未来存亡的一个齿轮,但愿这样的齿轮不要损坏太多,最终导致人类文明的崩溃。
如果本文能够引起1个人的思考,就没白写;如果能引起很多人的思考,则令人欣慰。谢谢大家的阅读,欢迎讨论。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CCCF第7期专题邀请了相关领域的6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图灵对密码学发展的深远影响和密码学的前沿进展,涵盖了密码设计与密码分析这两个密码学的组成部分,同时兼顾了广度与深度。各专题文章原文详见CCF数字图书馆。
关键词: 密码学 图灵 网络空间安全 信息安全
从早期作为一种实用性技术,到今天发展为一门严谨的学科,密码学的发展史汇聚了人类文明的聪明才智。围绕着如何使用密码实现安全和隐私保护与如何安全地使用密码这两个本质问题,密码的设计与分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处在不断的博弈中,这使得密码的研究得到了持续的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图灵(Alan M. Turing)做出了多方面本质的贡献,对密码学的成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在密码安全定义建模方面,图灵的可计算性理论及其发明的(通用)图灵机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知道在现代密码中,设计者首先需要证明其提出的密码算法或者协议可以抵御所有的已知和未知的攻击。然而,有很多密码算法或者协议无法证明自己是安全的,但也无法找到安全漏洞。在这种情况下,是设计者没有找到正确的证明方法呢?还是这个密码算法或者协议本身就不可能被证明呢?图灵奠基的可证明性理论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很多我们无法证实或者证伪的密码算法或者协议,并不是由于设计者缺少正确的证明方法,而是这个密码算法或者协议本身就不可能在有限步骤内被证明。这就要求设计者不断地对其密码算法或者协议进行修改,使得其能被证明。此外,图灵发明的(通用)图灵机也被广泛应用于密码算法或协议敌手模型中对敌手的建模,使对敌手的运算时间约束可以转化成对于算法的计算步骤限制。目前被密码学界广泛接纳的通用可组合安全模型(universal composability)就是通过多项式时间通用图灵机来模拟敌手的。
本期专题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图灵对密码学发展的深远影响和密码学的前沿进展,共组织了六篇文章,涵盖了密码设计与密码分析这两个密码学的组成部分,同时兼顾了广度与深度。
第一篇文章是由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助理教授张秉晟和浙江大学研究员秦湛联合撰写的《通用图灵机及其对现代密码安全建模的影响》,以(通用)图灵机的计算理论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分析(通用)图灵机对密码学基本算法工具的安全定义和对密码协议的安全性建模产生的深远影响。作者介绍了密码学中的加密算法是如何从AES时代逐渐演化到现在的可证明安全定义以及(通用)图灵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另外,作者还梳理了密码协议,例如安全多方计算的安全性建模和定义是如何通过几十年的研究探讨演化到如今的通用可组合安全模型,重点解析了交互式图灵机对整个通用可组合安全模型构架的奠基作用。
第二篇文章是由山东大学教授王美琴等撰写的《从图灵破解Enigma到现代密码分析》,介绍了Enigma密码机的工作原理和图灵对Engima密码机的破解,并且解析了Enigma密码机的破解对现代密码分析的影响。作者还以针对哈希函数的破解实例来呈现现代密码分析对安全密码算法设计的重要性。
第三篇文章是由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胡磊和副研究员宋凌撰写的《密码杂凑函数的回顾与进展》,介绍了用于实现密码学研究中的完整性和认证性的一类关键密码学函数——密码杂凑函数(又称哈希函数、散列函数等)。作者阐述了密码杂凑函数的性质及其具体应用,梳理了密码杂凑函数的发展脉络,总结了密码分析对密码杂凑函数标准化的影响,并具体介绍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杂凑函数标准SHA-3及其最新分析进展。
第四篇文章是由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王聪和武汉大学教授王骞等联合撰写的《安全多方计算理论与实践》,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对安全多方计算进行深入的解析。作者从生动的现实问题入手,介绍了安全多方计算的系统模型、安全模型以及理论上的普适性解决方案。同时,文章还梳理了安全多方计算在实际应用中的前沿进展,总结了当前安全多方计算应用的现状,指出了未来安全多方计算的研究方向。
第五篇文章是由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助理教授唐强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慕梯·杨(Moti Yung)联合撰写的《抗后门的新一代密码学Cliptography研究进展》,对密码学的通用后门攻击Kleptography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且介绍了抗后门密码学Cliptography的前沿进展。作者先阐述了密码学后门背后的科学原理,回答了如何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这种可能的后门攻击问题,进而介绍了抗后门密码学Cliptography如何弥合这个密码学理论设计与实际实现之间的鸿沟,并对新一代密码学理论基础和密码标准提出新的建议。
第六篇文章是由浙江大学副教授张帆、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谷大武等撰写的《人工智能之于旁路分析》,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密码旁路分析领域的研究现状,梳理了机器学习算法在旁路分析领域的发展过程,剖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密码旁路分析领域取得成果的原因,并指出了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旁路分析领域结合的研究方向。
希望本专题能鼓舞更多的学者和安全从业人员参与到网络空间安全和信息安全的研究中,设计与分析新密码算法和协议,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
作者介绍
任 奎
CCF专业会员。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安全,云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物联网安全等。kuiren@zju.edu.cn
CCF推荐
【精品文章】
点击 “阅读原文” ,前往CCF数图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