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他个人的实力跟了解获奖的。2020年7月9日的时候,2020 世界AI大会召开。姚期智院士,中国科学院讲话阐述理解AI。姚期智院士是唯一获得图灵奖的中国人,他比较擅长密码学,计算复杂性和量子计算。清华著名的姚期班正是他 2005年在清华创办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旷视科技,Pony.AI 等AI领域的明星公司。
AI都有姚期智院士的心血,姚期智院士认为,今天AI的突破性应用实际上是基础科学的成果,受益于多年前奠定的理论基础。此外,人工智能是一个跨学科的行业,一些成就往往归功于与一些看似完全越界的学科的合作。为了AI理论的发展,他提出了三个有趣的新方向。首先,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了神经网络, 其次,应用密码学来加强AI的隐私, 最后,正确的理解它是一个可控的超级AI。
姚期智鼓励从跨学科的角度看待AI,同时注重基础理论研究: 他想告诉你一个基本概念,AI现在实际上来自于之前的理论研究。例如,这一AI浪潮中的核心深度学习算法可以追溯到 20世纪40年代的控制论,关于隐私保护的问题,姚期智院士他也举个例子。
假设有几个不同的合作伙伴,每个合作伙伴都有一些秘密数据,只有把它们收集在一起,人工智能才能被用来挖掘一些结果,但问题是没有一个合作伙伴希望其他人知道他们的秘密。
关于以上的问题今天就讲解到这里,如果各位朋友们有其他不同的想法跟看法,可以在下面的评论区分享你们个人看法,喜欢我的话可以关注一下,最后祝你们事事顺心。
2000年至2010年, 转眼十年。遥想21世纪的第一个春天,2000年度图灵奖被授予华人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这个消息如此振奋人心,有着“计算机世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图灵奖,35年来首次迎来一位亚裔学者,姚期智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姚期智生于上海长在台湾, 人生的前20年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1967年,21岁的姚期智从台湾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物理,并于1972年获得博士学位。姚期智深深热爱着科学研究,强烈的兴趣吸引着他津津乐道其中,他说:“我比较喜欢新奇的东西,有新的方向我就喜欢去看一看,试一试。”在加州大学作博士后研究时,姚期智发现,新兴的计算机科学有着主宰未来社会的强大威力,他敏锐地意识到这门十分重要的新兴学科具有巨大发展空间。于是这位年轻人作出了一生中的重要决定:放弃苦学8年的物理学,转而投向计算机科学研究。两年后,他顺利取得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
姚期智以敏锐的科学思维,不断探索新的学术领域,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名校从事教学研究。1986年至2004年,他曾任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成为计算理论方面的顶尖科学家。姚期智是这样一位科学家——把艰苦工作视作无上乐趣。他认为科学研究具有独特的美感,迸发创造性观点时那“Happiest Moment”(最快乐的瞬间),是科学研究者最大的幸福。
他所发表的近百篇学术论文,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信息应如何有效地存储”的认识。姚期智作为国际上计算机理论方面最拔尖的学者,在伪随机数生成、密码学与通信复杂度等多个科研领域屡获殊荣。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及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及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曾获得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乔治·波利亚奖,及以算法设计大师克努特命名的首届克努特奖,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也把2000年度的图灵奖授予他。
人生宛如一出圆舞, 总要回到情系千里的故土。出国多年,姚期智仍然心系祖国,他认为中国的图灵之路走了三分之一,“希望能为中国和同胞尽点微薄之力”。2004年,姚期智决定将57岁以后的人生回归中国大陆,开创科学研究的新舞台。他毅然辞去了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卖掉了在美国的房子,正式加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任全职教授。“我所学的东西能有机会在我出生的中国生根,有条件在该领域为中国培养出世界级的研究人员来,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到清华大学仅1年半,姚期智就发起了志在培养国际计算机科学领军人物的“软件科学实验班”。他最看重清华有许多很好、很有潜力的学生,“我回中国的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在短时间内,在中国,至少在我的研究领域,能够创造出一流的研究环境。”姚期智坚定地说,“我们要建立一个计算机领域的‘超级公路’,使得我们的学生从本科生开始,一直到研究生、教授,在中国工作可以比世界任何其他地方机会更好,也更感到荣耀。”
短短几年,姚期智带领他的清华团队在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方面颇有斩获。除填补了中国在《美国科学院院刊》等前沿国际刊物上发文的空白,在2006年理论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顶级的学术会议FOCS上,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有3篇论文入选,实现了国内学者在该会议上“零的突破”,其中一篇还获得2006年度FOCS最佳论文奖。
2007年3月29日,姚期智领导成立了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他从清华开始,逐步建立中国的计算机理论科学的研究队伍,试图在国际上造成影响。姚期智饱含深情地说:“在国内,我所专长的这门学科,发展还是比较迟缓。而我们有这么多人才,能够教给他们这门学问并引导他们朝这方面走,是最快乐的事情。”主要成就2000年的图灵奖
图灵奖,是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于1966年设立的,又叫“A.M. 图灵奖”,专门奖励那些对计算机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其名称取自计算机科学的先驱、英国科学家阿兰·图灵,这个奖设立目的之一是纪念这位科学家。获奖者的贡献必须是在计算机领域具有持久而重大的技术先进性的。大多数获奖者是计算机科学家。
图灵奖是计算机界最负盛名的奖项,有“计算机界诺贝尔奖”之称。图灵奖对获奖者的要求极高,评奖程序也极严,一般每年只奖励一名计算机科学家,只有极少数年度有两名以上在同一方向上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同时获奖。目前图灵奖由英特尔公司赞助,奖金为100,000美元。
每年,美国计算机协会将要求提名人推荐本年度的图灵奖候选人,并附加一份200到500字的文章,说明被提名者为什么应获此奖。任何人都可成为提名人。美国计算机协会将组成评选委员会对被提名者进行严格的评审,并最终确定当年的获奖者。
截止至2005年,获此殊荣的华人仅有一位,他是2000年图灵奖得主姚期智。
编辑本段历年图灵奖获得者
2007 Edmund M. Clarke、Allen Emerson和Joseph Sifakis
获奖原因:在将模型检查发展为被硬件和软件业中所广泛采纳的高效验证技术上的贡献。而DDJ则将三人的贡献称为“在发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中设计错误的自动化方法方面的工作”。
2006 Fran Allen
获奖原因:对于优化编译器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这些技术为现代优化编译器和自动并行执行打下了基础。
2005 Peter Naur
获奖原因:由于在设计Algol60程序设计语言上的贡献。Algol60语言定义清晰,是许多现代程序设计语言的原型。
2004 Vinton G. Cerf、Robert E. Kahn
获奖原因:由于在互联网方面开创性的工作,这包括设计和实现了互联网的基础通讯协议,TCP/IP,以及在网络方面卓越的领导。
2003 Alan Kay
获奖原因:由于在面向对象语言方面原创性思想,领导了Smalltalk的开发团队,以及对PC的基础性贡献。
至理名言: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是创造它。
2002 Ronald L. Rivest、Adi Shamir、Leonard M. Adleman
获奖原因:由于在公共密钥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2001 Ole-Johan Dahl、Kristen Nygaard
获奖原因:由于面向对象编程始发于他们基础性的构想,这些构想集中体现在他们所设计的编程语言SIMULA I 和SIMULA 67中。
2000 Andrew Chi-Chih Yao(姚期智)
获奖原因:由于在计算理论方面的贡献而获奖,包括伪随机数的生成算法、加密算法和通讯复杂性。
1999 Frederick P. Brooks, Jr.
获奖原因:由于在计算机体系架构、操作系统以及软件工程方面所做出的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贡献。人月神话的作者。
1998 James Gray
获奖原因:由于在数据库、事务处理研究和相关系统实现的技术领导工作。
1997 Douglas Engelbart
获奖原因:由于提出了激动人心的交互式计算机未来构想,以及发明了实现这一构想的关键技术。
1996 Amir Pnueli
获奖原因:由于在计算科学中引入temporal逻辑以及对编程和系统认证方面的杰出贡献。
1995 Manuel Blum
获奖原因:由于在计算复杂性理论、密码学以及程序校验方面的基础性贡献。
1994 Edward Feigenbaum、Raj Reddy
获奖原因:由于他们所设计和建造的大规模人工智能系统,证明了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性和其潜在的商业价值。
1993 Juris Hartmanis、Richard E. Stearns
获奖原因:由于他们的论文奠定了计算复杂性理论的基础。
1992 Butler W. Lampson
获奖原因:由于在个人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及其实现技术上的贡献,这包括:工作站、网络、操作系统、编程系统、显示、安全和文档发布。
1991 Robin Milner
获奖原因:由于在可计算函数逻辑(LCF)、ML和并行理论(CCS)这三个方面突出和完美的贡献。
1990 Fernando J. Corbato'
获奖原因:由于组织和领导了多功能、大规模、时间和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系统的开发。
1989 William (Velvel) Kahan
获奖原因:由于在数值分析方面的基础性贡献。
1988 Ivan Sutherland
获奖原因:由于在计算机图形学方面开创性和远见性的贡献,其所建立的技术历经二、三十年依然有效。
1987 John Cocke
获奖原因:由于在编译器设计和理论、大规模系统架构以及开发RISC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1986 John Hopcroft、Robert Tarjan
获奖原因:由于在算法及数据结构设计和分析方面的基础性成就。
1985 Richard M. Karp
获奖原因:由于在算法理论方面,特别是NP-completeness理论方面,连续不断的贡献。
1984 Niklaus Wirth
获奖原因:由于开发了EULER、 ALGOL-W、 MODULA和PASCAL一系列崭新的计算语言。
1983 Ken Thompson、Dennis M. Ritchie
获奖原因:由于在通用操作系统理论研究,特别是UNIX操作系统的实现上的贡献。
1982 Stephen A. Cook
获奖原因:由于其于1971年发表的论文,奠定了NP-Completeness理论的基础。
1981 Edgar F. Codd
获奖原因:由于在数椐库管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基础性和连续不断的贡献,关系数据库之父。
1980 C. Antony R. Hoare
获奖原因:由于在编程语言的定义和设计方面的基础性贡献。
1979 Kenneth E. Iverson
获奖原因:由于在编程语言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特别是APL,所进行的开创性的工作。
1978 Robert W. Floyd
获奖原因:由于在如何开发高效、可靠的软件方法论方面的贡献,这包括:建立分析理论、编程语言的语义学、自动程序检验、自动程序综合和算法分析在内的多项
计算机子学科。
1977 John Backus
获奖原因:由于在高级语言方面所做出的具有广泛和深远意义的贡献,特别是其在Fortran语言方面。
1976 Michael O. Rabin、Dana S. Scott
获奖原因:由于他们的论文"有限自动机与它们的决策问题",被证明具有巨大的价值。
1975 Allen Newell、Herbert A. Simon
获奖原因:由于在人工智能、人类识别心理和表处理的基础贡献。
1974 Donald E. Knuth
获奖原因:由于在算法分析和程序语言设计方面的重要贡献,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的作者。
1973 Charles W. Bachman
获奖原因:由于在数据库方面的杰出贡献。
1972 E.W. Dijkstra
获奖原因:由于对开发ALGOL做出了原理性贡献。
1971 John McCarthy
获奖原因:由于其讲稿"The Present State of Research on Artificial
Intellegence",对人工智能领域的贡献。
1970 J.H. Wilkinson
获奖原因:由于其在数值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
1969 Marvin Minsky
获奖原因:人工智能理论及软件
1968 Richard Hamming
获奖原因:由于其在计数方法、自动编码系统、检测及纠正错码方面的工作。
1967 Maurice V. Wilkes
获奖原因:由于设计和制造了第一台内部存储程序的计算机EDSAC。
1966 A.J. Perlis
获奖原因:由于其在先进编程技术和编译架构方面的贡献。
图灵奖时1966年由美国计算机协会设立,名字来自于著名的英国科学家——艾伦·麦席森·图灵。图灵奖地位相当于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一般一年只授予一位计算机科学家,可见审核流程和要求极高。至今有三位女性科学家获得此奖。
可能因为女性天生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编程不太感兴趣的原因吧,多年来计算机行业一直被男性垄断着,包括现在男程序员的数量也远远多于女性。图灵奖女性得主分别是2006年Frances E. Allen;2008年Barbara Liskov;2012年Shafi Goldwasser。下面分别介绍一下。
直至2006年,图灵奖首次授予女性——Frances E.Allen(法兰·艾伦),肯定她多年来在编译器设计和机器架构方面做出的努力。法兰·艾伦不仅是首位图灵奖女性获主,也是IBM历史上第一位女院士。退休后的,七十多岁的老奶奶依然兴趣不减,不仅继续探索自己喜爱的领域,而且不断鼓励女性从事计算机行业。她希望更多的女性加入到计算机行业,接触到更前沿、更新鲜的事物。
2008年,芭芭拉·利斯科夫(Barbara Liskov)成为世界上第二位获得图灵奖的女性得主,表彰她在计算机程序语言设计领域的研究成果。
2012年,莎菲·戈德瓦瑟(Shafi Goldwasser)是世界上第三位获得图灵奖的女性得主,肯定他们在密码学领域的贡献以及领先研究出有效验证机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