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成帝时期校书,诞生目录文献《别录》。社会发展,战乱不断,造成史书大量增加,其数量足当“诗,兵,技,术”类图书之和,故,保留经子,增史,并上述四类
《别录》的分类体系从校书的分工来看很可能已分成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六大类及总序辑略共七略,之后的《汉书艺文志》沿袭七略的六分法。至西晋荀勖,则开创我国最早的四部分类书目《晋中经新簿》,总括群书分为甲乙丙丁部。
将六艺略分为甲部,后世改称经部;诸子、兵书、数术三略合为乙部,后称子部;而这时史书数量已多,所以丙部将分在六艺略春秋里的史书独立出来,后为史部;丁部则为诗赋图赞,传为集部。东晋时期李充根据新簿编撰《晋元帝四部书目》,将史书提升到乙部,诸子列到丙部,确定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
四库全书的诞生:
最后在清朝编辑我国古代最大一部丛书《四库全书》时,将编辑过程中撰写古籍提要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汇编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便是经史子集分类法的确立。
古籍的分类方法主要有六分法(西汉刘向、刘歆)、四分法(曹魏郑默、西晋荀勖)、七分法(南朝王俭、阮孝绪)、五分法、八分法(北宋李淑)、十二分法(清孙星衍)等。但自唐代以来影响最大的是四部分类法,即按古籍内容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类:
“经部”指儒家的经典。经部之下又有小类。清代的《四库全书》经部之下又分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
“史部”即历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四库全书》史部之下又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官职、政书、目录、史评等十五类。
“子部”包括政治、哲学、科技和艺术等类的书。《四库全书》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共十四类。
“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四库全书》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五类。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它是东汉班固所撰《汉书》中的一篇,著录了西汉时国家所收藏的各类图书,是了解上古到西汉末年这一时期学术文化发展变化的重要参考资料。《隋书·经籍志》则是中国现存的第二部图书目录,它是唐初魏征等人奉敕编撰的《隋书》中的一篇,著录了隋代国家所收藏的各类图书,是了解东汉到隋代这一时期学术文化发展变化的重要参考资料。从《汉书·艺文志》到《隋书·经籍志》,中间经过了五、六百年,而这两部目录,就恰好反映了中国古典目录学在这五、六百年中的一个巨大变化。
这一巨大变化,主要指的是图书分类法从“六分法”演变为“四分法”。
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杰出的学者刘向、刘歆父子受命主持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整理群书的工作。在每一部书整理完毕时,刘向便撰写一篇叙录,记述这部书的作者、内容、学术价值及校雠过程。这些叙录后来汇集成了一部书,这就是我国第一部图书目录《别录》。刘向死后,刘歆继续整理群书,并把《别录》各叙录的内容加以简化,把著录的书分为六略,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编成了中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
《别录》、《七略》奠定了中国目录学的基础,也形成了中国目录学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清代章学诚《校雠通义》中所说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例如《七略》,它以六略三十八类的分类法,条分缕析先秦到西汉的各种文化学术流派;以辑略的形式,在整体上评述了各种文化学术的兴衰分合;以各书叙录,具体而微地介绍了各种学术文化著作的优劣真伪是非,不啻是一部先秦至西汉的学术文化史。
可惜的是,《别录》、《七略》在唐末就佚失了。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它们都佚失了,怎么知道它们奠定了中国目录学的基础和特点,怎么知道它们的分类、辑略、叙录的内容和作用呢?这就因为《别录》,尤其是《七略》的概貌,基本上保存在《汉书·艺文志》里了。
班固是根据《七略》来编写《汉书·艺文志》的。首先,他沿用了《七略》的六分法,把天下图书分为:(一)、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它们被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单独为一略,体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儒家经典在政治上和学术上的指导作用;(二)、诸子略,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西汉去古未远,诸子书保存颇多,而西汉后期虽尊儒学,但对诸家学说基本上还是兼收并蓄的,不象后世那样极端,所以诸子列第二大类;(三)、诗赋略,著录了辞、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四)、兵书略,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包括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五)、数术略,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图书,这里既有天文历法数学物理方面的科学知识,也有荒诞不经的迷信,如占卜吉凶、相宅看风水之类的名堂;(六)、方技略,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杂拌。以上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它就象一组分类陈列的大“橱窗”,各种文化、学术著作都按照它的性质分别开来,象陈列品一样有条不紊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其次,班固将《七略》的《辑略》,也就是《七略》对各家学说著作及流派的论述按其内容分开,作为各略各类的大、小序散入各略各类之后,使论述和分类著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班固的一个创新,因为这样一来,读者就可以免省反复检寻之劳,在看到各家著作的著录同时,就能读到总论式的大小序。这就象每个大“橱窗”的总说明书。
再次,班固为了使目录符合史志的要求,便对刘歆《七略》的叙录再次进行简化,择取那些最主要的部分作为小注,附于各书之下,它就象大“橱窗”中每个陈列品上的简介。比如六艺略论语类中有“《论语》古二十一篇”,小注便说:“出孔子壁中,两《子张》。”又“《齐(论语)》二十二篇”,小注便说:“多《问王》、《知道》。”这一来,这两种《论语》篇目与今本篇目的不同就很明白了。
《汉书·艺文志》就这样,用分类、大小序、小注的形式,保存了《七略》的分类、辑略、叙录的大概面貌,同样起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在这个学术大“橱窗”中,可以看到先秦到西汉琳琅满目、灿烂辉煌的学术文化的成就与发展。
不过,千万不要以为班固只是凭借一部《七略》,稍加改头换面,称作《汉书·艺文志》的。其实,班固也花了许多心血。除了前面提到的分解辑略,散入各类之外,他还补入了西汉末年杜林、扬雄、刘向等数家,使《汉书·艺文志》真正成为记录上古到西汉的图书的完整目录;他还对《七略》中归类不当的地方进行了调整,如《司马法》原入兵书略兵权谋类,班固则改归六艺略礼类,《伊尹》、《太公》、《管子》、《蒯通》、《孙卿子》等原既入诸子略,又入兵书略,班固则全部移入诸子类,这就使图书归类更准确更科学了。
总而言之,《汉书·艺文志》继承了《七略》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文化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并开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使古典目录学更加成熟,因此,价值是很高的。
在我国目录学史上,经籍的分类主要有两种,即六分法和四分法。东汉以前,六分法占主导;魏晋以后,四分法居主导。
四分法作为士人的分类法缺乏对技术活动的关注和重视。六分法又过于专业而缺乏扩展性。
如礼学六分法直接源自《四库全书总目》,四分法则是对《四库全书总目》礼类评判标准的提炼。
比例裁剪法
什么叫比例裁剪法,什么是比例裁剪法,比例裁剪法
比例裁剪法又被称为直打法。比例裁剪法就是选定人体的某些部位作为基准部位。以经验和数学的方法将服装裁剪中所需要的尺寸数据。归纳为一些包含基准部位尺寸的比例公式——一定比例乘以基准部位尺寸。再加减一个调整数。用求得的数据直接定寸裁剪纸样。如以1/4胸围十1厘米计算服装的胸围。
1.5/10胸围十4厘米计算服装的胸宽等。比例法根据所选定的基准部位、基准部位的多少以及常用的比例。可以分为胸度法、定 寸法和短寸法等。胸度法就是主要以胸围尺寸为基准。裁剪中所需的尺寸大都按一定比例形 式的胸围尺寸推算而得。胸度法按照比例形式。
又可以分为三分法、四分法、六分法、八分法和十分法等。胸度法要求测量的数据少。制图快捷。但对一些特殊体型的服装适应较差。定寸法又称为“直接注寸裁剪法”。它几乎完全凭经验直接确定裁剪中所涉及的尺寸数据。甚至 很少采用公式。这就要求裁剪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初学者不易掌握。短寸法又叫实寸法。是选取人体多个部位进行尺寸测量。然后根据服 装款式将测得的数据稍作调整。按所得数据进 行裁剪。这种方法测量尺寸多。
但是适合于单 件服装的裁制。合体性强。我们虽然将比例裁剪法分为以上三类。但并不是说它们是相对孤立的。它们可以根据需 要相互结合。灵活运用。1/4胸围+1cm一般衣服分四片。4分之一指的是单块纸样。加一公分一般是前片。因为女人前胸比后背的围度要大。你这些问题是比较专业。但在一个版型师来看是很基础的东西。
比例裁剪法-比例裁剪法就是选定人体的某些部位作为基准部位。以经验和数学的方法将服装裁剪中所需要的尺寸数据。
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的分类法,始创于刘歆七略
它将图书分为六大类: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
四分法[确立]
囚部分类,虽然创始于魏、晋*但现存以四部分类的白录书,则当以《陌志》为最古。刘酞《七略》以史书入“春秋”类,历汉、魏、晋至南朝、王俭作《七志》,沿袭不改,阮孝绪《七录》,才开始创“纪传隶”以著汞史籍。《隋志》参考阮孝绪《七录》、将“纪传录“改为“史部”;又将《七略9N“兵书”、“术数”、“方技”、“谙子”,合并为“子部”;将
《亡略》的“诗赋略”改为“集部”,将《七赂》的“六乙略”改为“经部”。部下又分类,计经部十类.交部[‘三类、部十四类,集部二类。《隋忘》后面还附杏道、佛二录,其巾造四种,佛十 种。《隋志》的体例,是部下分类,类下著书,而道、佛—录,只计部数,4(著书名.所以它显然分有经、史、子、集、道、佛六个邢类,fa道、佛只作为附录,实际L小式确定的分类应足经、史、了、集四邻。白店以后,公私白录都采用它,通行了一下三日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