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儿响叮当》简谱如下:
拓展资料
《铃儿响叮当》是詹姆斯·罗德·皮尔彭特作词作曲的一首儿童歌曲,1857年美国波士顿假日学校的学生在教堂有一场感恩节演唱,并很快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圣诞歌曲。
两年后,这首歌再度公开发表,正式命名为Jingle Bells(The One Horse Open Sleigh)。
作者简介:
Jingle Bells的词曲作者詹姆斯·罗德·皮尔彭特(James Lord Pierpont,25 April 1805 - 5 August 1886)毕业于耶鲁大学,他遵照祖父的意愿,做了一名教师。由于他对学生总是慈祥宽容而缺乏严厉,保守的教育界就把他挤走了。皮尔彭特又当了律师,他渴望用自己的努力来维护法律的公正,他不屑于当时美国律师界流行的"谁有钱就为谁服务"的原则,看到好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总是不计报酬地为之奔忙,而如果当事人是恶棍,即使酬金丰厚,他也不予理睬。其他律师对于皮尔彭特这样的做法,自然是无法容忍的,很快,他只好又离开了律师的职位,做了一名推销纺织品的商人。可是,在竞争残酷的生意场上,他总是因为心地仁慈而使对手获利、让自己吃亏。最后,他只好又当了牧师,想引导人们的心灵走向善良。然而,由于他极力支持禁酒和反对奴隶制而得罪了教区信徒,只好被迫辞职。
每当圣诞节里《铃儿响叮当》那轻松欢快的旋律在空中飘荡时,人们总能想起他。皮尔彭特或许没有想到,他一生中偶尔为之的一部作品居然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与他个人的人生遭遇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其实,皮尔彭特从来没有因为自己人生中的许多失意而放弃过自己的追求,他始终坚信生活是美好的。他没有消极颓废,更没有放任自流,尽管他在许多领域都被那些品行低劣的人排挤得无法容身,但这并不能说明他的人生理想就失去了价值和光彩。生活也许会让心怀美好理想的人遭受磨难,但生活绝对不会抛弃美好的心灵,生活也总是喜欢美好的事物的。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个心灵美好的人才能谱写出如此优美动听的歌曲,穿越漫漫时空,洗涤着我们的灵魂,震撼着我们的心房。
与之前所有人的共识不同,约翰·皮尔彭特并不是这首曲子的作者,并且也没有很坎坷的经历。现有的故事是来自Robert Flughum的"It Was on Fire When I Lay Down on It"(2006年出版),但该故事面世伊始就遭到了强烈的抨击--因为作者为了达到感人的效果而不惜歪曲历史,将约翰·皮尔彭特先生写成一个失败者(相关资料见附录)。事实上,皮尔彭特先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与声名远播的教育家(参见维基百科),只有他晚年的生活不甚如意。故事里写他早年就穷困潦倒,这不符合史实--1821年时他就因在Boston's English Classical School建立过程中做出的贡献而受到全国的关注,同时他也并非耶鲁大学毕业--先在巴尔的摩读书,后来到了哈佛。另外,在文学方面他也并非平庸之辈:他的宣扬废除奴隶制的诗歌经常被人朗诵,同时他与人合著的剧本也受到了热烈欢迎。
1、在简谱中,用以表示音的高低及其关系的基本符号有七个数字,即1、2、3、4、5、6、7,分别代表do、re、mi、fa、sol、la、si。
2、只使用七个音符是无法表现众多的高低音调的。在简谱中,在基本音符上方加记一个“·”,表示该音升高一个八度,称为高音;加记两个" :",则表示该音升高两个八度,称为倍高音。
在基本音符下方加记一个"·",表示该音降低一个八度,称为低音;加记两个" :",则表示该音降低两个八度,称为倍低音。在钢琴键盘上共有五个音区部分,分别从左到右,对应从高音到低音。
3、装饰音符:在乐谱中表示音乐的休止(停顿)的符号称为休止符。简谱的休止符用O表示。用“”或“□”或“sf”标记在音符的上面,表示这个音要唱(奏)得坚强有力
当“”与“□”两个记号同时出现时,表示更强。终止线是用两条竖线,其中一条细线,一条粗线并行,细的一条在前,粗的一条在后,表明乐曲终了。
4、两只老虎简谱,其中红框的节拍,表明你弹奏歌曲的节奏,即每一小节为四拍。绿框表示sol的因为长摁两拍。黄框表示一个节拍同时摁两个音,即和弦。
5、紫框为休止符号。绿框为该音符低一个八度。
拓展资料
一般来说,所有音乐的构成有四个基本要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音的高低”和“音的长短”:
1、音的高低:任何一首曲子都是高低相间的音组成的,从钢琴上直观看就是越往左面的键盘音越低,越往右面的键盘音越高。
2、音的长短:除了音的高低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音的长短。音的高低和长短的标住决定了该首曲子有别于另外的曲子,因此成为构成音乐的最重要的基础元素。
3、音的力度:音乐的力度很容易理解,也叫强度。一首音乐作品总会有一些音符的力度比教强一些,有些地方弱一些。而力度的变化是音乐作品中表达情感的因素之一。
4、音质:也可以称音色。也就是发出音乐的乐器或人声。同样的旋律音高男生和女声唱就不一样的音色;小提琴和钢琴的音色就不一样。
上述四项构成了任一首乐曲的基础元素。应该说简谱基本可以将这些基础性元素正确标住。
1. 乐谱符号
乐谱符号 简谱符号大全
简谱音乐符号大全 [ 标签:简谱,音乐,符号大全 ] 音符
音符用数字1至7表示。这7个数字就等于大调的自然音阶。如果是C大调,加上音名,就会是这样:
音阶CDEFGAB唱名doremifasollasi数字1234567八度
如果是高一个八度,就会在数字上方加上一点。如果是低一个八度,就会数字下方加上一点。在中间的那一个八度就什么也不用加。如果要再高一个八度,就在上方垂直加上两点;要再低一个八度,就在下方垂直加上两点,如此类推。见下表所示:
.大调12345671小调67123456··
音长
通常只有数字的是四分音符。数字下加一条横线,就可令四分音符的长度减半,即成为八分音符;两条横线可令八分音符的长度减半,即成为十六分音符,余此类推;简单来说,下加横线数目与五线谱的符尾数目相对应。数字后方的横线延长音符,每加一条横线延长一个四分音符的长度。
正如五线谱的附点一样,数字后方加一点会将音符长度增加一半。
休止符
休止符用“0”来表示。比四分休止符长,就只需在每一个四分休止符再多加一个“0”,不需在后方加上横线。若整个小节均是休止状态的话,就在每个四分音符加一个“0”,就像是3拍4就写成“| 0 0 0 |”,而4拍4就写成“| 0 0 0 0 |”。
无音高音符
就像敲击乐的乐器那样是没有音高的,这时,简谱就需要用“X”或“x”表达。例如啦啦队拍手时,简谱上就需如此表达:
4/4 ; 拍手:| X X X X X | X X X X 0 X X || [编辑] 小节线
正如五线谱一样,小节与小节之间以纵线(称小节线)分隔,乐曲终止以一粗一细的直线表示(但是一般不分粗细);重复乐段以纵线后两点表示开始,纵线前两点表示终止。
拍号
拍号的表达方式为:“2/4”、“3/4”、“4/4”、“6/8”等等。拍号一般都是置于调号的后方。
变调与调号
表示调号有两种方法:可以直接写“C调”,“C小调”或“Key: C”,“Key: Cm”。亦可写清楚1代表哪一个音,例如1=C,就是C大调。6=C就是C小调。2=D就是多利安调。
五线谱有升降号,简谱同样有升降号。在简谱中,若需表达升降号,就把符号加在数字1至7的前方,让该音升高或降低。若要把升降号加在调号跟 *** CDEFGAB七个字母,就须加在它们的后方。
在五线谱中,C小调要把B-E-A三个音降低半音。所以表达它的和声小调时,就会把一个还原号放在B?前面。简谱就一定得写?5,因为5不能下降。
延音线、圆滑线与其他音乐符号
简谱延音线(Tie)跟圆滑线(slur)都是跟五线谱相同,一定得置在数字上方。表达跳音(staccato)时需要特别小心,因为很容易会跟低八度的那一点混淆,因此在表达跳音时把那一点写得粗点及低点。
【音乐符号名称就是各种音乐五线谱用的符号,像v、tr、#这样的,共
一、音的高低、长短和标记节拍 用来记载音符的五条平行横线叫做五线谱.五线谱的五条线和由五条线所形成的间,都自下而上计算的.在每行五线谱的开头都有一个符号__叫“高音谱号”,是最常用的.当然还有“低音谱号”和“中音谱号”.它们都是用来确定乐音的绝对物理高度的.高音谱又叫G谱号 表示小字一组的g,记在五线谱的第二线上.低音谱又叫F谱号 表示小字组的f,记在五线谱的第四线上.中音谱又叫C谱号 表示小字一组的c,可记在五线谱的任何一线上.用得较少.在五线谱表上用来记录音的符号叫“音符”.音符的形状有多种,但不外乎有三种组成成分:符头,符干和符尾.符头有白符头和黑符头.符干写在符头的左下方或右上方.符尾写在黑符头符干的右边,许多音符的符尾可以相连.音的高低 在五线谱上,音的高低是按音符在谱表上的位置而定的,位置高则音高,位置低则音低.比如这组音符:从上谱还可看出,音符是记在线上和线与线之间的.在谱表中,共有五条线和四个间,它们的名称如下:五线的上下都可以加短横线,这样就能记录较多的音.比如:在五线谱记录的音到底多高呢?五线谱上的音高是固定的.一般人们以钢琴键位和五线谱表加以对应.在这里你应当了解“小字一组”的A音,它是物体每秒钟振动440次的音高,叫做“标准音”,人们把它做成音叉——,用于乐队乐器的调音.有了标准音,我们才能准确找出乐曲的调高.音的长短 在具体的乐曲中,音的长短不仅指发生的长短,还指停顿的长短.音的长短首先是由不同形态的音符来表示的,见下表:可见不同音符的长短,是按倍数增减的:其次,用符点表示音的长短,即音符的右边附有一个小点的音符叫做符点音附.附点表示延长原来音符时值的一半.第三,用连线“——”表示音的长短,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音高的音符用连线连起来,表示把这几个音的长度相加成一个音.如:第四,用休止符表示音的停顿时间的长短.在曲调中,除了音有长短外,间停顿的时间也有长短.音的停顿用休止符来表示,各种休止符如下图:(8) 节拍 节拍是音乐节奏强弱的有规律的划分.就象在舞厅人们按照二拍子、三拍子、或四拍子的乐曲,跳起不同的舞步.这种对节奏强弱规律的划分用小节来表示,——即用小节线来进行划分,小节线后的第一拍为强拍.(10) 乐曲的节拍用拍号来标明,拍号记成分数,分子表示每小节有几拍,分母表示以什么音符为一拍.见下表:(11) 谱表 高音谱表是最常用的谱表.它用于记录男女声歌唱的曲调和高音乐器,象笛子、唢呐、二胡等.低音谱表用于低音乐器记谱,如大提琴、长号、定音鼓等.低音谱表从“中央C”往下推列.(18) 大谱表用于音域较宽的乐器记谱,如钢琴、手风琴、竖琴、扬琴、琵琶等谱.中音谱表专用于中音乐器,不常用,知道即可.二、五线谱标记调号 在简谱用1=C、1=D、1=G等作为调号来表示乐曲是什么调的.而在五线谱中则要看谱号旁边有无升号(#)、降号(b)或升降号多少来确定乐曲是什么调的.那么这些升号、降号是怎么来的呢?它们是怎样记到五线谱上的呢?要弄懂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音名与十二音律.什么是音名?音名是五线谱用来表示固定音高的音的名称,它们是C、D、E、F、G、A、B七个基音,再加上#C(bD)(读升C或降D)、#D(bE)、#F(bG)、#G(bA)、#A(bB)五个变音,共为十二个,称为十二音律.人们把这些音排列成组.—— 通过上图我们可看到,五线谱上自然记录的音与键盘上的白键音相对应,即没有记录升降音.那么,要在五线谱上记这些升降音,就要在这些音前加上升降号——.调号的产生 通常我们把大调音阶唱成1234567i(do,re,mi,fa,so,la,si,do),在3和4之间、7和i之间是半音.这样,如果曲调的1=C,那么其音阶正好等于键盘上的白键,没有一个升降音.但是如果1=D呢?1=E呢?1=G呢?实际上,除了1=C之外,其它任何调的记谱都会出现升降号,原因是要保持3-4之间、7-i之间的半音关系,其它各音之间的全音关系.以1=D为例:通过上图可见,为了保证2-3和6-7之间的全音关系,就要使用升F和升C两个变音,于是产生了D调的调号.按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推出其它各调的调号.。
【简谱怎么看呀有很多符号都不知是什么也不知怎么弹其实.我根本不懂
标记:1 2 3 4 5 6 7 i 唱法:do ri mi fa sol la si do 在音符的上面加一小圆点,即表示高八度演唱,加两个圆点表示高两个八度;反之,在下面加一个圆点,即表示低八度演唱,加两个圆点表示低两个八度.要准确地表示音的绝对高度,还要应用调号标记.调号标记是用1=F、1=G……等来表示的.为了避免在音符的上面或下面过多的加点,在合唱、合奏谱中,往往应用移高或移低八度的方法来记低声部或高声部.例如:男高音、男低音、琵琶、低胡用高八度记谱;梆笛、板胡用低八度记谱等便是.音的长短是在音符后面或下面加短横线来表示的.在简谱体系中也应用附点.但只到四分音符为止;再长的音符,如二分音符、全音符则继续用增加短横线来表示.附点全音符:1- - - - - 附点二分音符:1- - 附点四分音符:1.附点八分音符:1.附点十六分音符:1.表示音的休止的基本符号是0.为了表示不同长度的休止,可用增加0的数目、在0的右面加附点来标记.通常所用的休止符如下:全休止符:0 0 0 0 附点全休止符:0 0 0 0 0 0 二分休止符:0 0 附点二分休止符:0 0 0 四分休止符:0 附点四分休止符:0.八分休止符:0 附点八分休止符:0.十六分休止符:0 附点十六分休止符:0.三十二分休止符:0(下加三横线) 附点三十二分休止符:0(下加三横线) 长达数小节的休止,可用长休止号.写在小节内,上面的数目字表示休止小节的数目.仅有长度而无一定高度的音,用X记号来表示,音的长短则用在X后面或下面加短横线来标记.在简谱体系中不存在谱号问题.它的音高是通过音符和调号来表示的.简谱中的拍号和五线谱一样,用分数标记,它和调号一起记在乐曲名称的左下方,先记调号后记拍号.乐曲名称的右下方则词曲作者的姓名.速度标记和表情术语记在第一行乐谱开始处的上面.在多声部的记谱中,小节线多半是分开的,各声部单独记写.但有的器乐曲的小节线是按照乐器的分组连起来的.不论是分开或不分开,各声部的小节线一定要上下对齐.记谱时要注意音符的空间距离,使小节与小节,拍与拍的距离大致相等,一拍之内音符少的要写松一些;音符多的要写紧一些.少于四分音符的各种音符,低音点要记在短横线下面.简谱体系中音值组合法的规则,基本上与五线谱相同.只是在复拍子中不用代表整小节的一个音符,而用连线把音符按单拍子分组后连结起来.休止符的组合法和上面所谈情况相同,当然不必再用连线.连音记号记在音符的上面,用开口的括弧加上表示连音的数目字来标记.简谱中的移调非常简单,只要把调号改动一下便可以了.例如C大调的乐曲要移高大二度时,只要把1=C改成1=D便完成了.简谱中变音记号只用升(#)、降(b)和还原三种,重升(*)、重降(bb)是不用的.在简谱体系中,较长的确定的转调,不用临时变音记号,而用转调后的调号来标明.五线谱中所用的装饰音记号、省略记号、力度记号、速度记号基本上都适用于简谱.为了避免代表断音的圆点和高音点相混,在简谱中断音用▽或▼来表示.短倚音用小的十六分音符或十八音符标记,写在主要音的左上方或右上方,并用连线与被装饰的主要音相连.前奏、过门、尾声和五线谱一样,用小音符标记,有的也用括弧括起来.记写 *** 时,音符下面的短横线,仅在最低音下记出.关于简谱的记谱法,目前还没有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以上所谈的仅是简谱中一般最普通的知识,是很不全面的.要是还有不懂的 请加我1355819615。
简谱里面的各个符号怎么看
简谱是记谱法一种。由于它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在记谱、读谱上有很大的方便。简谱是用 *** 数字1、2、3、4、5、6、7来记录音高的一种记谱法。
标记:1 、2、 3、 4、 5、 6、 7、 i
唱法:do、ri、mi、fa、sol、 la、 si、 do
音的高低:简谱区别音的高低,是用添写高低音点来记录音的高低。
记写在音符上面的小圆点叫做高音点,带有一个高音点的音符叫做高音,即表示高八度演唱,带有两个高音点的音符叫做倍高音,表示高两个八度演唱;
记写在音符下面的小圆点是低音点,带有一个低音点的音符叫做低音,表示低八度演唱。带有两个低音点的音符叫做倍低音,表示低两个八度演唱。
音符的上下都没有小圆点的音符叫做中音。
要准确地表示音的绝对高度,还要应用调号标记。调号标记是用1=F、1=G……等来表示的。
音的长短(音的时值):在简谱中,音的长短(时值)是在通过在音符后面或下面加短横线来表示的。
加在音符后面的线,叫延时线,每增加一条延时线时值增加一拍。
如:
全音符(在音符后面加三条短横线) 5 — — — 唱四拍
二分音符(在音符后面加一条短横线)5 — 唱二拍
四分音符(音符的后面或下面都不加线)如: 5 唱一拍
加在音符下面的线,叫减时线,每增加一条减时线时值减少二分之一。
如:
八分音符 5 (在音符下加一条短的横线)唱半拍
十六分音符 5(在音符下加两条短的横线)唱四分之一拍
三十二分音符 5(在音符下加三条短的横线)唱八分之一拍
此外,还可以通过在音符(或休止符)后面加小圆点来延长该音符的时值。加在音符后面的小圆点叫附点,带有附点的音符叫附点音符。附点的作用是延长它前面那个音符二分之一时值。
表示音的休止的基本符号是休止符(0)。为了表示不同长度的休止,可用增加0的数目的方法来表示。通常所用的休止符如下:
全休止符: 0 0 0 0
二分休止符:0 0
四分休止符:0
八分休止符:0 (下加一横线)
十六分休止符:0 (下加二横线)
三十二分休止符:0(下加三横线)
在简谱体系中不存在谱号问题。它的音高是通过音符和调号来表示的。
简谱中的拍号和五线谱一样,用分数标记,它和调号一起记在乐曲名称的左下方,先记调号后记拍号。乐曲名称的右下方则词曲作者的姓名。
以上所介绍的仅是简谱中一般最普通的知识,是很不全面的,进一步学习请参见有关教材。
想要快速的认识乐谱有以下5种方法:
1、学习五线谱。五线谱由一条条横线构成,我们所使用的音乐符号以及从事的音乐活动等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建立的。五线谱由五条平行的“横线”和四条平行的“间”组成。我们从下到上,从小到大分别给“线”和“间”编上号。
2、学习高音谱号。谱号位于五线谱的开头,表示演奏的音高的一个大致范围。高音人声和高音乐器的五线谱都以高音谱号开头。
(1)高音谱号又名G谱号,来自于花体的拉丁字母G。只要记住谱号中间有一根盘旋而上的线的便是高音谱号。高音谱表的每条线和间都有不同的含义。
(2)五条横线从下到上依次代表五个音:E G B D F。四条间(线与线之间的空隙)从下到上依次代表四个音:F A C E。
(3)要把全部音符记下来看似很难,但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口诀 。比如用“儿歌不断放”来记线上的音。用“FACE”这个英文单词来记间上的音。
3、低音谱号又称F谱号,用于低音部分的乐谱。钢琴的左手区域、低音吉他和长号就适用于这一类。
(1)F谱号来源于花体的字母F,它旁边的两点分别位于第四线两边。低音谱表和高音谱表上的线、间的音高不同。
(2)五根线从下到上依次代表G B D F A,四条间从下到上依次代表A C E G。
4、五线谱中的音符由3个部分组成:符头、符干和符尾。
(1)符头:一个空心或实心的圆,代表所要演奏的音符。
(2)符干:连接着符头的垂直短线。符干朝上时写在符头的右边,符干朝下时写在左边。符干的朝向没有任何的意义,只是为了方便阅读。
(3)一般来说,第三线以及位于第三线以下的音符,符干朝上。
(4)符尾:连接在符干末端的旗状标记。不论符干的朝向怎样,符尾一律写在符干的右边。
(5)符头、符干和符尾共同组成一个音符,它不仅会告诉你音高,还会告诉你音符的时值,也就是一拍有多长。边听音乐边打拍子,慢慢地就能抓住节拍了。
5、认识节拍:节拍跟人的脉搏一样,它是整个音乐的心跳,舞曲或者流行乐的节拍就很强。我们常常说的“动次打次,动次打次”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舞曲节奏。
(1)在五线谱中,节拍是用一种类似于分数的形式表示的,我们称之为拍号,它位于谱号的右侧。就跟所有的分数一样,拍号既有分子也有分母。这里的分子写在上两间之间,表示每一小节有多少拍。分母写在下两间之中,表示以什么音符为一拍。
(2)4/4拍大概是最好懂的节拍了,它的每小节有四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同时它也是流行音乐中最常用的节拍,所以大多情况都可以数“1-2-3-4 1-2-3-4...”来打节拍。
(3)改变了拍号的分子,也就改变了每小节中的节拍数。另一种常见的拍号是3/4拍,每一小节有三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像华尔兹这种三步舞,一直数“1-2-3 1-2-3”就是很好的例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乐谱
1、为了建立新的宫系统而需用的变音记号,是按照一定的次序和位置记在谱号的后面的,这些记号叫做调号。调号总是只用同类的变音记号,即升记号或降记号。 英文翻译 调号:key signature简介 五线谱里记在谱号后面用以表示乐曲所用调域的变音记号称作调号。在近现代欧洲乐理中,调域之所以通过调号来表示,是由于欧洲的调域概念常常通过它在键盘、五线谱上的表现形式来把握的缘故。同样一个自然七声音阶,当演奏者从十二律中选用不同的律来构成而形成不同的调域时,在键盘上表现为不同的选键方式。由于黑键在五线谱上的记法是通过在白键音位的音符前面添写#或b号来表示的,所以凡调域中所包括的若干黑键,在五线谱上也用若干#或b号来表示,这些升降记号写在五线谱上每行谱表左端,谱号的右侧,成为乐曲所用调域的标志。
2、音乐中指写在五线谱左端,用以确定谱表中各线间的具体音高位置的符号。一般有高音谱号(G谱号),低音谱号(F谱号),中音谱号(C谱号)等。 其中,高音谱号最常见,低音谱号只在音域宽的乐器上呈现,而中音谱号则是由管风弦等三排式音域准备的.高音谱号
高音谱号,又叫“G”谱号。用它来记写的谱表,叫高音谱表,第中央C(dol)在下加一线上。第二线,也就是画高音谱号时起笔的那条线,规定音高为G(sol),所以,高音谱号才也叫做“G”谱号。拍号是很复杂的,四分之四拍,就是一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四拍。如果是2/4(四分之二拍),就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两拍。
高音谱号的写法是:从第二线向左上起笔,一气画下就好了。
低音谱号
低音谱号,音乐谱号,表示五线谱四线为f,亦被称为F谱号,谱号亦为英文花体“f”。
画这个谱号时要记住;要从第四线上画起。先画一个小小的圆点,然后紧贴第五线,顺时针画半个圆,穿过第四线向左一撇,直到第二线止住。再在第三间和第四间里各点一个小小的圆点。 上加一线表示中央C
中音谱号
.C clef, tenor clef, alto clef 中音谱号 又称 C 谱号
音乐谱号, 中提琴、大提琴、等中音乐器经常用到。
谱号为英文字母花体“c”。表示 五线谱中间的4线为c
中音谱号与次中音谱号形状相同
次中音谱号
次中音谱号与中音谱号(C谱号)形状相同,为花体的“C”,谱号中央所对应的线(或间)为小字一组的C音。与中音谱号在五线谱中的位置不同,次中音谱号的中央对应第四线,读谱规则为第四线中央C,一般应用于大提琴、巴松等乐器的高音区记谱。在一些难度较高的长号曲目中,普遍使用次中音谱号
,例如F大调奏鸣曲等。
倍低音谱号
与低音谱号形状相同。
记在第五线上,叫倍低音谱号。
编辑本段
小解谱表
谱号与五线谱结合在一起,叫做谱表。
常见的有三种
(1) 高音谱表
(2) 低音谱表
(3) 中音谱表
各种谱表也可以结合在一起,如将高音谱表与低音谱表用弧线连接在一起构成“大谱表”。
1、中国古代就有“宫,商,角(jue),徵(zhi),羽”五音,对应简谱中的1 2 3 5 6,是乐谱的基本音符,在谱曲时古曲用这五个音。在谱曲时是以它们其中的一音定调,只有在乐曲中才会体现音节,几分音符和音的长短。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就是这样谱曲的,整首歌里没47两音出现,是传统民歌。
2、简谱,是指一种简易的记谱法。有字母简谱和数字简谱两种。一般所称的简谱,系指数字简谱。数字简谱以可动唱名法为基础,用1、2、3、4、5、6、7代表音阶中的7个基本音级,读音为do、re、mi、fa、sol、la、si,休止以0表示。每一个数字的时值名相当于五线谱的4分音符。
数字简谱的雏形初见于16世纪的欧洲。17世纪时法国天主教方济名会教士J·J·苏艾蒂加以改进后用来教唱宗教歌曲。18世纪中叶,著名的法国思想家J·J·卢梭再加改进,大力倡导,并编入他的《音乐辞典》之中。19世纪,经过P·加兰、A·帕里斯和E·J·M·谢韦3人的继续改进和推广,才在群众中得到广泛使用。因此这种简谱在西方被称为“加—帕—谢氏记谱法”。
19世纪末叶,简谱传到日本,再传入中国。1904年沈心工编著出版的《学校唱歌集》是中国最早自编的一本简谱歌集;之后逐步普及到各地的学校,30年代随着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简谱得以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由于简谱的记法与中国的工尺谱(流行在中国民间的一种文字谱)相当接近,因此在中国简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就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是把简谱吸收得最好、最发扬光大的国家。而五线谱,通过以西方为中心的音乐教育体制,已基本通行于各个国家,在学校里已是必修项目之一,它为世界音乐统一于一谱提供了基础。
3、五线谱,是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在5根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种方法。五线谱的每根线以及线与线之间的空间,自下而上分别称为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第四线、第五线和第一间、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线和间如不够使用,可在五线谱上方或下方增加线和间。加线及加间各分别称为上加第一线、上加第一间,下加第一线、下加第一间等,各代表一个音级。这些音级的固定高度根据所用的谱号来决定。谱号有三种:高音谱号,又称G谱号,低音谱号,又称F谱号,中音谱号,又称C谱号。五线谱为适应不同音域的人声和乐器的需要,并避免过多的加线,有多种谱表,其中常用的有五种:即高音谱表(用G谱号):低音谱表(用F谱号)、女高音谱表、中音谱表、下中音谱表(后三种用 C’谱号)。女高音谱表现已不常应用,中音谱表仅用于中提琴,次中音谱表常用于大提琴、大管、长号的较高音区。此外还有上低音谱表、女中音谱表等。
4、点字谱,是一种适合盲人使用的记谱法。分为六点制乐谱(现行的)和12点制乐谱(革新的)两种。六点制乐谱,由法国盲文之父路易·布莱尔(Louis Braille)发明,一方点符只能表达乐音的音名和时值(全音符至64分音符),音组另需一方点符。12点制乐谱,在《12点制三拼点字》的基础上发明而成,像简谱一样,一方点谱可表达一个完整音符(时值、音名和音高),乐谱表达力更强。
《12点制乐谱方案》
(一)乐谱符号及其点列符代码 全音符/
16分音符 16进制符
代码 半音符/
32分音符 16进制符
代码 四分音符/
64分音符 16进制符
代码 八分音符/
128分音符 16进制符
代码 1——— 110/210 1— 510/610 1 910/A10 1 - D10/E10 2——— 120/220 2— 520/620 2 920/A20 2 - D20/E20 3——— 130/230 3— 530/630 3 930/A30 3 - D30/E30 4——— 140/240 4— 540/640 4 940/A40 4 - D40/E40 5——— 150/250 5— 550/650 5 950/A50 5 - D50/E50 6——— 160/260 6— 560/660 6 960/A60 6 - D60/E60 7——— 170/270 7— 570/670 7 970/A70 7 - D70/E70 0——— 180/280 0— 580/680 0 980/A80 0 - D80/E80 音组 16进制符
代码 音名 16进制符
代码 点线符号 16进制符
代码 乐段符号 16进制符
代码 大字三组 001 C(do) 910 单附点 310 小节线号 B00/000 大字二组 002 D(re) 920 双附点 320 小节未完 B10 大字一组 003 E(mi) 930 高音号 330 虚小节号 B20 大字组 004 F(fa) 940 低音号 340 反复记号 B30 小字组 005 G(sol) 950 升号 350 换气记号 B40 小字一组 006 A(la) 960 重升号 360 跳跃记号 B80 小字二组 007 B(si) 970 降号 370 延长记号 BD0 小字三组 008 #C 990 重降号 380 乐段终号 BE0 小字四组 009 #D 9A0 还原号 390 全曲终号 BF0 小字五组 00A #F 9C0 小字六组 00B #G 9D0 #A 9E0 装饰符号 16进制符
代码 装饰音 16进制符
代码 乐谱和盲字切换符 拍子号 X0Y 上波音 010 乐谱段首 100 连音号 X0Z 下波音 020 盲字段首 200 和弦音符 XX0 前廻音 030 倚音记号 D00 后廻音 040 重音记号 0B0 颤音号 050 保持音号 0F0 滑音号 060 顿音号 070 (二)点列符及其16进制符代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3 4 5 6 7 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A B C D E F 0 (三)点列符及其点位序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点 23点 123点 3点 14点 24点 124点 4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4点 234点 1234点 34点 1点 2点 12点 空点 说明:
1、 三个点列符组成一方12点制音符,第一列点符表达音值,第二列点符表达音名,
第三列表达音组;可实现音符与。
2、 拍子号(X0Y),位于全曲开头,第一列点符表示每拍的时值,第三列点符表示拍子数。
3、 连音号(X0Z),第一列点符表示每拍的时值,第三列点符表示连音符的时值。
4、 和弦音符(XX0),其根音音符不变,非根音略去音组点符。
5、 倚音记号(D00),表示前倚音,倚音记号放在倚音符前边;表示后倚音,倚音记号放在
主音符前边,后倚音放在主音符后边。
@形符四码 2015年12月24日 由高音谱表与低音谱表联合组成,用于钢琴、管风琴、竖琴及混声合唱等。两谱表中隐伏一条临时加线代表中央C,故又称十一线大谱表。
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在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一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阿雷佐的圭多逐步发展成四根线。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钱画成红色,c线画成黄色(后来又成为五线谱中高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五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到了16世纪又有了加线的办法,它更加完备了音高的记载。
有量记谱法是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的。这种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的记谱法,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用涂以黑色涂成的,它被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又被称为有量白符,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一直使用到17世纪左右。
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记号取自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系统化后用于五线谱。五线谱所用的音符及休止符各有8种。
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是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才有所推广。在五线谱之外,还存在着各种线谱的体系。除纽姆谱外,在16世纪中意大利和英国就曾使用六线谱及七线谱(供管风琴之用)。20世纪初,也有人对五线谱进行过改革,并作过种种多线谱的尝试,但都未能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