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专用的密电码,一套至几套不等(军事)密电码。二战期间日军的密电码因系统不同,电码各别,其中以陆军密电码为最难破译,整个抗战期间,日军陆军与海军的密电码始终未曾被破译过;空军密电码则比较简单,容易破译。有英文字母的,有数字组成的,也有日文的,其中以英文的为最多。但不论哪种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字符之间不留任何空档,一律紧密连接,不像英文电报每个单词一组,也不像中文电报每四个数字一组。
另外,各种行业也都有通用的国际电码。(航海,航空,救援)等等。
莫尔斯电码
莫尔斯电码是美国人莫尔斯于1844年发明的。
摩尔斯电码的历史
最早的摩尔斯电码是一些表示数字的点和划。数字对应单词,需要查找一本代码表才能知道每个词对应的数。用一个电键可以敲击出点、划以及中间的停顿。
虽然摩尔斯发明了电报,但他缺乏相关的专门技术。他与Alfred Vail签定了一个协议,让他帮自己制造更加实用的设备。Vail构思了一个方案,通过点、划和中间的停顿,可以让每个字符和标点符号彼此独立地发送出去。他们达成一致,同意把这种标识不同符号的方案放到摩尔斯的专利中。这就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美式摩尔斯电码,它被用来传送了世界上第一条电报。
这种代码可以用一种音调平稳时断时续的无线电信号来传送,通常被称做连续波(Continuous Wave),缩写为CW。它可以是电报电线里的电子脉冲,也可以是一种机械的或视觉的信号(比如闪光)。
一般来说,任何一种能把书面字符用可变长度的信号表示的编码方式都可以称为摩尔斯电码。但现在这一术语只用来特指两种表示英语字母和符号的摩尔斯电码:美式摩尔斯电码被使用了在有线电报通信系统;今天还在使用的国际摩尔斯电码则只使用点和划(去掉了停顿)。
电报公司根据要发的信的长度收费。商业代码精心设计了五个字符组成一组的代码,做为一个单词发送。比如:BYOXO ("Are you trying to crawl out of it?";LIOUY ("Why do you not answer my question?",;AYYLU ("Not clearly coded, repeat more clearly."。这些五个字符的简语可以用摩尔斯电码单独发送。在网络用辞中,我们也会说一些最常用的摩尔斯商用代码。现在仍然在业余无线电中使用的有Q简语和Z简语:他们最初是为报务员之间交流通信质量、频率变更、电报编号等信息服务的。
1838年1月8日,Alfred Vail展示了一种使用点和划的电报码,这是摩尔斯电码前身。
作为一种信息编码标准,摩尔斯电码拥有其他编码方案无法超越的长久的生命。摩尔斯电码在海事通讯中被作为国际标准一直使用到1999年。1997年,当法国海军停止使用摩尔斯电码时,发送的最后一条消息是:“所有人注意,这是我们在永远沉寂之前最后的一声呐喊”!
莫尔斯电码由点(.)、划(-)两种符号按以下原则组成:
1,一点为一基本信号单位,每一划的时间长度相当于3点的时间长度。
2,在一个字母或数字内,各点、各划之间的间隔应为两点的长度。
3,字母(数字)与字母(数字)之间的间隔为7点的长度。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0 -----
? ..--..
/ -..-.
() -.--.-
- -....-
. .-.-.-
自从无线电和摩尔斯电码问世后,军事通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但是无线电通讯完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己方接受电文的同时,对方也可“一览无遗”,因此人类历史上早就伴随战争出现的密码也就立即与无线电结合,出现了无线电密码。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所有无线电密码都是使用手工编码,毫无疑问,手工编码效率极其低下,同时由于受到手工编码与解码效率的限制,使得许多复杂的保密性强的加密方法无法在实际中应用,而简单的加密方法又很容易被破译,因此在军事通讯领域,急需一种安全可靠而又简便有效的方法。
1918年德国发明家亚瑟·谢尔比乌斯(Arthur Scherbius)和理查德·里特(Richard Ritter)创办了一家新技术应用公司,曾经学习过电气应用的谢尔比乌斯想利用现代化的电气技术来取代手工编码加密方法,发明一种能够自动编码的机器。
谢尔比乌斯给自己所发明的电气编码机械取名“埃尼格玛”(ENIGMA,意为哑谜),乍看是个放满了复杂而精致的元件的盒子,粗看和打字机有几分相似。可以将其简单分为三个部分:键盘、转子和显示器。
键盘一共有26个键,键盘排列和现在广为使用的计算机键盘基本一样,只不过为了使通讯尽量地短和难以破译,空格、数字和标点符号都被取消,而只有字母键。键盘上方就是显示器,这可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屏幕显示器,只不过是标示了同样字母的26个小灯泡,当键盘上的某个键被按下时,和这个字母被加密后的密文字母所对应的小灯泡就亮了起来,就是这样一种近乎原始的“显示”。在显示器的上方是三个直径6厘米的转子,它们的主要部分隐藏在面板下,转子才是“埃尼格玛”密码机最核心关键的部分。如果转子的作用仅仅是把一个字母换成另一个字母,那就是密码学中所说的“简单替换密码”,而在公元九世纪,阿拉伯的密码破译专家就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统计字母出现频率的方法来破译简单替换密码,柯南·道尔在他著名的福尔摩斯探案《跳舞的小人》里就非常详细地叙述了福尔摩斯使用频率统计法破译跳舞人形密码(也就是简单替换密码)的过程。——之所以叫“转子”,因为它会转!这就是关键!当按下键盘上的一个字母键,相应加密后的字母在显示器上通过灯泡闪亮来显示,而转子就自动地转动一个字母的位置。举例来说,当第一次键入A,灯泡B亮,转子转动一格,各字母所对应的密码就改变了。第二次再键入A时,它所对应的字母就可能变成了C;同样地,第三次键入A时,又可能是灯泡D亮了。——这就是“埃尼格玛”难以被破译的关键所在,这不是一种简单替换密码。同一个字母在明文的不同位置时,可以被不同的字母替换,而密文中不同位置的同一个字母,又可以代表明文中的不同字母,字母频率分析法在这里丝毫无用武之地了。这种加密方式在密码学上被称为“复式替换密码”。
但是如果连续键入26个字母,转子就会整整转一圈,回到原始的方向上,这时编码就和最初重复了。而在加密过程中,重复的现象就很是最大的破绽,因为这可以使破译密码的人从中发现规律。于是“埃尼格玛”又增加了一个转子,当第一个转子转动整整一圈以后,它上面有一个齿轮拨动第二个转子,使得它的方向转动一个字母的位置。假设第一个转子已经整整转了一圈,按A键时显示器上D灯泡亮;当放开A键时第一个转子上的齿轮也带动第二个转子同时转动一格,于是第二次键入A时,加密的字母可能为E;再次放开键A时,就只有第一个转子转动了,于是第三次键入A时,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字母就可能是F了。
因此只有在26x26=676个字母后才会重复原来的编码。而事实上“埃尼格玛”有三个转子(二战后期德国海军使用的“埃尼格玛”甚至有四个转子!),那么重复的概率就达到26x26x26=17576个字母之后。在此基础上谢尔比乌斯十分巧妙地在三个转子的一端加上了一个反射器,把键盘和显示器中的相同字母用电线连在一起。反射器和转子一样,把某一个字母连在另一个字母上,但是它并不转动。乍一看这么一个固定的反射器好象没什么用处,它并不增加可以使用的编码数目,但是把它和解码联系起来就会看出这种设计的别具匠心了。当一个键被按下时,信号不是直接从键盘传到显示器,而是首先通过三个转子连成的一条线路,然后经过反射器再回到三个转子,通过另一条线路再到达显示器上,比如说上图中A键被按下时,亮的是D灯炮。如果这时按的不是A键而是D键,那么信号恰好按照上面A键被按下时的相反方向通行,最后到达A灯泡。换句话说,在这种设计下,反射器虽然没有象转子那样增加不重复的方向,但是它可以使解码过程完全重现编码过程。
使用“埃尼格玛”通讯时,发信人首先要调节三个转子的方向(而这个转子的初始方向就是密匙,是收发双方必须预先约定好的),然后依次键入明文,并把显示器上灯泡闪亮的字母依次记下来,最后把记录下的闪亮字母按照顺序用正常的电报方式发送出去。收信方收到电文后,只要也使用一台“埃尼格玛”,按照原来的约定,把转子的方向调整到和发信方相同的初始方向上,然后依次键入收到的密文,显示器上自动闪亮的字母就是明文了。加密和解密的过程完全一样,这就是反射器的作用,同时反射器的一个副作用就是一个字母永远也不会被加密成它自己,因为反射器中一个字母总是被连接到另一个不同的字母。
埃尼格玛”加密的关键就在于转子的初始方向。当然如果敌人收到了完整的密文,还是可以通过不断试验转动转子方向来找到这个密匙,特别是如果破译者同时使用许多台机器同时进行这项工作,那么所需要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对付这样“暴力破译法”(即一个一个尝试所有可能性的方法),可以通过增加转子的数量来对付,因为只要每增加一个转子,就能使试验的数量乘上26倍!不过由于增加转子就会增加机器的体积和成本,而密码机又是需要能够便于携带的,而不是一个带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转子的庞然大物。那么方法也很简单,“埃尼格玛”密码机的三个转子是可以拆卸下来并互相交换位置,这样一来初始方向的可能性一下就增加了六倍。假设三个转子的编号为1、2、3,那么它们可以被放成123-132-213-231-312-321这六种不同位置,当然现在收发密文的双方除了要约定转子自身的初始方向,还要约好这六种排列中的一种。
而除了转子方向和排列位置,“埃尼格玛”还有一道保障安全的关卡,在键盘和第一个转子之间有块连接板。通过这块连接板可以用一根连线把某个字母和另一个字母连接起来,这样这个字母的信号在进入转子之前就会转变为另一个字母的信号。这种连线最多可以有六根(后期的“埃尼格玛”甚至达到十根连线),这样就可以使6对字母的信号两两互换,其他没有插上连线的字母则保持不变。——当然连接板上的连线状况也是收发双方预先约定好的。
就这样转子的初始方向、转子之间的相互位置以及连接板的连线状况就组成了“埃尼格玛”三道牢不可破的保密防线,其中连接板是一个简单替换密码系统,而不停转动的转子,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是点睛之笔,使整个系统变成了复式替换系统。连接板虽然只是简单替换却能使可能性数目大大增加,在转子的复式作用下进一步加强了保密性。让我们来算一算经过这样处理,要想通过“暴力破译法”还原明文,需要试验多少种可能性:
三个转子不同的方向组成了26x26x26=17576种可能性;
三个转子间不同的相对位置为6种可能性;
连接板上两两交换6对字母的可能性则是异常庞大,有100391791500种;
于是一共有17576x6x100391791500,其结果大约为10000000000000000!即一亿亿种可能性!这样庞大的可能性,换言之,即便能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要想靠“暴力破译法”来逐一试验可能性,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收发双方,则只要按照约定的转子方向、位置和连接板连线状况,就可以非常轻松简单地进行通讯了。这就是“埃尼格玛”密码机的保密原理。
1918年谢尔比乌斯为“埃尼格玛”密码机申请了专利,并于1920年开发出了商用的基本型和带打印机的豪华型,但是高昂的价格(折算成今天的货币,约相当于3万美元)却使“埃尼格玛”密码机少人问津。就在谢尔比乌斯研制“埃尼格玛”密码机的同时,还有三个人也有了类似的发明。1919年荷兰人亚历山大·科赫(Alexander Koch)也注册了相似的发明专利“秘密写作机器”,但最终因无法商业化而于1927年转让了这个专利(因此也有说法称谢尔比乌斯是根据科赫的专利研制出了“埃尼格玛”密码机)。瑞典人阿维德·达姆(Arvid Damm)也获得了一个同样原理的专利,但是直到1927年他去世时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第三个人是美国人爱德华·赫本(Edward Hebern),而他的遭遇最为悲惨,他发明“狮身人面”密码机,并集资三十八万美元开办工厂进行生产销售,结果却只卖出十来台,收入还不到两千美元,1926年遭到股东起诉,被判有罪而入狱。
在1923年国际邮政协会大会上,公开亮相的“埃尼格玛”密码机仍旧是购者寥寥。眼看“埃尼格玛”也要无疾而终,却突然柳暗花明——1923年英国政府公布了一战的官方报告,谈到了一战期间英国通过破译德国无线电密码而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这引起了德国的高度重视。随即德国开始大力加强无线电通讯安全性工作,并对“埃尼格玛”密码机进行了严格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试验,认为德国军队必须装备这种密码机来保证通讯安全——接到德国政府和军队的定单,谢尔比乌斯的工厂得以从1925年开始批量生产“埃尼格玛”,1926年德军海军开始正式装备,两年后德国陆军也开始装备。当然这些军用型“埃尼格玛”与原来已经卖出的少量商用型在最核心的转子结构上有所不同,因此即使拥有商用型也并不能知道军用型的具体情况。纳粹党掌握德国政权后也对“埃尼格玛”密码机的使用进行了评估,认为该密码机便于携带,使用简便,更重要的是安全性极高。对于敌方而言,即使拥有了密码机,如果不能同时掌握三道防线所组成的密钥,一样无法破译。德国最高统帅部通信总长埃里希·弗尔吉贝尔上校认为“埃尼格玛”将是为德国国防军闪击战服务的最完美的通信装置。因此上至德军统帅部,下至陆海空三军,都把“埃尼格玛”作为标准的制式密码机广为使用。——德国人完全有理由认为,他们已经掌握了当时世界最先进最安全的通讯加密系统,那是无法破译的密码系统。然而如此愚蠢地寄信心于机器,最终只会饱尝机器所带来的苦果。
而“埃尼格玛”之父谢尔比乌斯却未能看到“埃尼格玛”被广泛使用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他于1929年5月因骑马时发生意外伤重而死。
量子密码术
加密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最常用的加密技术是用复杂的数学算法来改变原始信息。这种方法虽然安全性较高,但存在被破译的可能,并非绝对可靠。而量子密码术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加密方法,主要利用量子状态来作为信息加密和解密的密钥。任何想测算和破译密钥的人,都会因改变量子状态而得到无意义的信息,而信息合法接收者也可以从量子态的改变而知道密钥曾被截获过。从理论上来说,用量子密码加密的通信不可能被窃听,安全程度极高。世界上第一个量子密码通信网络2004年6月3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城正式投入运行。
维吉尼亚密码
人们在单一恺撒密码的基础上扩展出多表密码,称为“维吉尼亚”密码。它是由16世纪法国亨利三世王朝的布莱瑟·维吉尼亚发明的,其特点是将26个恺撒密表合成一个,见下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B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C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D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E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F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G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H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I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J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K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L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M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N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O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P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Q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R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S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T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U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V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W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X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Y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Z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维吉尼亚密码引入了“密钥”的概念,即根据密钥来决定用哪一行的密表来进行替换,以此来对抗字频统计。假如以上面第一行代表明文字母,左面第一列代表密钥字母,对如下明文加密: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当选定RELATIONS作为密钥时,加密过程是:明文一个字母为T,第一个密钥字母为R,因此可以找到在R行中代替T的为K,依此类推,得出对应关系如下:
密钥:RELAT IONSR ELATI ONSRE LATIO NSREL
明文:TOBEO RNOTT OBETH ATIST HEQUE STION
密文:KSMEH ZBBLK SMEMP OGAJX SEJCS FLZSY
历史上以维吉尼亚密表为基础又演变出很多种加密方法,其基本元素无非是密表与密钥,并一直沿用到二战以后的初级电子密码机上。
栅栏密码
所谓栅栏密码,就是把要加密的明文分成N个一组,然后把每组的第i个字连起来,形成一段无规律的话。
一般比较常见的是2栏的棚栏密码。
比如明文:THERE IS A CIPHER
去掉空格后变为:THEREISACIPHER
两个一组,得到:TH ER EI SA CI PH ER
先取出第一个字母:TEESCPE
再取出第二个字母:HRIAIHR
连在一起就是:TEESCPEHRIAIHR
这样就得到我们需要的密码了!
而解密的时候,我们先吧密文从中间分开,变为两行:
T E E S C P E
H R I A I H R
再按上下上下的顺序组合起来:
THEREISACIPHER
分出空格,就可以得到原文了:
THERE IS A CIPHER
但是有些人就偏不把密码作出2栏,比如:
明文:THERE IS A CIPHER
七个一组:THEREIS ACIPHER
抽取字母:TA HC EI RP EH IE SR
组合得到密码:TAHCEIRPEHIESR
那么这时候就无法再按照2栏的方法来解了...
不过棚栏密码本身有一个潜规则,就是组成棚栏的字母一般不会太多。(一般不超过30个,也就是一、两句话)
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密码的字母数来解出密码...
比如:TAHCEIRPEHIESR
一共有14个字母,可能是2栏或者7栏...
尝试2栏...失败
尝试7栏...成功
然而当棚栏和拼音相结合后,诞生出一种令人痛恨的新思路...
比如在正道学院网络版的开篇flash中出现过这样一个棚栏:
QGBKSYSHJIEUEIIIIAN
总共19个字母~貌似不符合棚栏的规则...其实是因为出现了一个叫做捆绑的冬冬:
Q G B K S Y SH J
I E U E I I I IAN
看到了吗?上面是声母,下面是韵母...
声母中的sh和韵母中的ian都是被作者当为一个字符使用...
早先的录音机叫留声机,诞生于1877年,是誉满全球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制造的。
早先的录音机叫留声机,诞生于1877年,是誉满全球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制造的。爱迪生利用电话传话器里的膜板随着说话声会引起震动的现象,拿短针作了试验,从中得到很大启发。说话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针产生相应的不同颤动。那么,反过来,这种颤动也一定能发出原先的说话声音。于是,他开始研究声音重发的问题。1877年8月15日,爱迪生让助手克瑞西按图样制出一台由大圆筒、曲柄、受话机和膜板组成的怪机器。爱迪生指着这台怪机器对助手说:“这是一台会说话的机器”,他取出一张
录音机
锡箔,卷在刻有螺旋槽纹的金属圆筒上,让针的一头轻擦着锡箔转动,另一头和受话机连接。爱迪生摇动曲柄,对着受话机唱起了“玛丽有只小羊羔,雪球儿似一身毛……”。唱完后,把针又放回原处,轻悠悠地再摇动曲柄。接着,机器不紧不慢、一圈又一圈地转动着,唱起了“玛丽有只小羊羔……”,与刚才爱迪生唱的一模一样。在旁的助手们,碰到一架会说话的机器,竟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会说话的机器”诞生的消息,轰动了全世界。
1877年12月,爱迪生公开表演了留声机,外界舆论马上把他誉为"科学界之拿破仑",是19世纪最引人振奋的三大发明之一。即将开幕的巴黎世界博览会立即把它作为时新展品展出。就连当时美国总统海斯也在留声机旁转了2个多小时。
10年后,爱迪生又把留声机上的大圆筒和小曲柄改进成类似时钟发条的装置,由马达带动一个薄薄的蜡制大圆盘转动的式样,留声机才广为普及。
虽然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实现了录音。但是那时的录音机主要用机械原理实现声音的再现。它录制的声音音量低,以至录音时要对着喇叭大声地喊话。为了改进这种录音方式,丹麦科学家包尔森利用电话传声的原理,开始尝试用磁性储存声音。包尔森用钢丝做实验,在磁力的作用下钢丝会变成磁铁,磁力消失后,在磁场中的钢丝仍然会保有磁性,这种保留下来的磁性,叫做剩磁。包尔森把一条长钢丝缠绕到一个卷轴上,钢丝通过一个电磁铁与另一个卷轴相连,录音话筒与电磁铁的线圈相连。这
录音机
样,通电的电磁铁就把电话筒里的电磁信号变成磁场,在磁场中的钢丝受到磁化,产生随声音大小而强弱不同的剩磁,声音就被记录在钢丝上了。由于这种磁性录音要用质量很高的钢丝和钢带,而且笨重不便,影响了这种录音方式的普及。
在录音机广泛普及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美国的无线电爱好者马文·卡姆拉斯。他在研究录音信号受损的问题时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钢丝表层的磁性总是一样的,如果能在钢丝的表层均匀地录下声音,不就可以得到均匀的声音信号了吗?当时的录音机原理是用一根金属指针作记录针去接触钢丝表面,这样,只有在两者接触处的钢丝才被磁化,因此产生了录音不均衡的现象。卡姆拉斯想用一个磁头去改良它,即用一个完整的磁性圈作为磁头,把钢丝穿过磁性圈并使两者之间保持向等距离,然后利用钢丝周围的空气间隔进行录音。与前者相比,卡姆拉斯的改进在于在录音过程中利用空气间隙代替金属指针,避免了磁信号的破坏。
录音机的真正流行和实际应用还是在发明磁带以后。1935年德国科学家老耶玛发明了代替钢丝的磁带。这种磁带是以纸带和塑料袋作为带基。带基上涂了一种叫四氧化三铁的铁性粉末,并用化学胶体粘在一起。这种磁带不但重量非常轻,而且有韧性,便于剪切。随后,福劳耶玛又将铁粉涂在纸袋上代替钢丝和钢带,并于1936年获得成功。纸带价格便宜,携带方便,被人们认同和接受。
录音机
发明家卡姆拉斯也不甘落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卡姆拉斯发现了一种磁性颗粒,这种颗粒就是氧化铁粉。他把这种粉末混入亮漆或凡立水中,再涂在纸带和纸盘上。当涂料未干时,就将它放入磁场,在磁场的作用下,所有的颗粒就会按一定的方向排列起来。这就是现代磁带的雏形。
录音机问世
话说当年丹麦有位年轻小笨熊工程师Valdemar Poulsen,他利用磁性变化的原理,以钢琴线制造了一部「录话机」,1898年获得专利,这就是1930年代钢线录音机的前身。1900年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中,Poulsen展出了他的录话机,虽然早前就已经有著名歌唱家的录音圆筒出售,科学家仍对录话机大感兴趣,Franz Josef皇帝还留下一段谈话,成为现存最早的磁性录音数据。
圆盘留声机发明人Emile Berliner同一年到美国设厂生产机器,Poulsen也想跟进,但资金不足,最后工厂落入商人Charles Rood手中。有生意头脑的Rood以录话机录制美国总统的谈话,又协助纽约警方侦破黑社会谋杀案,使得录话机声名大躁。德国海军透过丹麦买了几部录话机用在船舰上,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就用来记录摩斯密码,导致美国运兵船被德国击沈,战后Rood被以叛国罪起诉,但到他九十几岁去世前仍在缠讼中,这是录音机史上的一段「间谍外传」。
德国人尝到甜头后,开始对磁性录音展开研究,1927年Fritz Pfleumer成功的以粉状磁性物质涂布在纸带或胶带上进行录音,希望能取代当时的钢线录音机。当时英国BBC广播公司使用由录话机改良的巨型Blattnerphone钢带录音机。这种录音机可切断钢带重新焊接来进行剪辑,但焊接点总会有轰然巨响,操作时又怕焊点断裂而钢片横飞,所以德国人发展的磁带安全又理想。1932年著名的BASF成功开发出可大量生产的录音带,他们与德国最大的电机制造商AEG合作,希望在1934年的柏林无线电展览中推出「Magnetophon」磁音机,BASF并先行制造了五万公尺的录音带,在塑料材料还未普遍运用前,这是个很惊人的成就。
磁性录音
1936年英国指挥家毕勤爵士率领伦敦爱乐访问德国,应BASF邀请,11月19日在该公司Ludwigshafen的大礼堂中进行了一场演奏,曲目包括莫扎特《第39号交响曲》等,这是音乐史上第一次大型的磁性录音;在大西洋彼岸,指挥家史托考夫斯基1931年的立体声实验录音,以及同年RCA示范的33又1/3转长时间录音,都还是直接将声音刻在蜡盘上。美国人也进行磁性录音研究,像是Marvin Camras把交流偏压技术引进钢丝录音机,使其频宽与杂音都达到可收录音乐的水平。另一家Brush公司也发展出录音带,他们委请3M制造一种有光滑表面,厚度为千分之三寸的薄胶带,柔软防潮,在上面可涂布磁性铁粉。这些规格后来持续用了三十年,不过Brush所设计的录音机Soundmirror却没有形成气候。
二次大战期间,德国广播电台已经开始大量运用磁带录音机,播出重要军事将领的录音,美国人常搞不清楚为什么希特勒可以同时出现在好几个地方?直到二次大战后,终于诞生了第一台可供录音室用的美国磁带录音机。不过在推销时却遭遇了一些困难,Mullin想到何不请天王巨星平克劳斯贝所主持的广播节目试用?1947年夏天,Ampex提供的录音机派上用场,平克劳斯贝对于剪接方便的磁带录音机非常满意,于是预定秋天起都改用磁带录音机。不过工程人员心里怕怕的,把磁带的内容又在唱片上刻了一次,再以唱片播出,如此持续了半年多,没想到这居然是后来音乐唱片制作的标准模式。
匣式录音带的出现
Ampex的录音机是使用录音带的全部宽度,单方向录一次,每次录完后就要回卷,这样的方式称为全轨式(Full Track)。不久就出现了每次只用磁带一半宽度的半轨式录音机,录完后相反的方向可再录一次,时间也增加了一倍。嘿!对了,既然可以用两轨,就可以录两种不同的讯号,1949年美国的Magnecord公司就开发出一种双轨式的立体声录音机,比第一张商用的立体声唱片足足早了近十年。有了立体声录音机之后,1952年纽约的WQXR电台开始立体声的FM广播,1954年Audiosphere也发行了第一卷商业性的立体声录音带,音响世界正式进入立体声时代,并间接推动了立体声唱片的发展。Ampex则在磁带录音的基础上,1953年成功开发出彩色录像机,此后廿年间独霸市场。
从这时开始,磁带录音机进入战国时代,也进入一般美国家庭中。盘式录音机效果虽好,要让一个老爷爷把磁带东绕西拐的穿过许多滚轮,正确安装完毕,只怕不太容易,后来克里夫兰一位发明家George Eash就把一个五寸的盘带装到塑料盒中,再加上一些压轮与导杆,使它很容易就能使用,即使在颠簸的汽车中也能不受影响,Eash这项发明就是我们所说的「匣式录音带」。Eash最初遭遇的困难是时间太短,只有三十分钟,后来经过不断改良,才能录下一个小时的音乐。1963年Earl Muntz进一步改良Eash的设计,大量用于汽车、轮船之上。此外,Muntz在匣式录音机中使用了四声轨的录音头,原本是要延长播放时间,后来却意外的成为四声道音响的优良储存设备,一直到七○年代末期,称为Fidelipac的匣式放音机还有许多拥护者,形成一种特殊的音乐文化。
不幸的失败者
另外RCA在1958年推出一种复杂的「革命性」盒带,大小像袖珍本书籍一样,可以多个叠放起来,如自动换片机一样的自动换带。不过后来发现这些盒带常常不争气的卡在一起,而价格又比盘式带高出许多,可想而知,RCA铁定赔了一笔钱。1961年CBS则推出一种自动换带的装置,录音带尾端固定于卷盘,头端在播放时卷入机内,唱完后自动卷回盒内,体积非常小。但是这种设计的录音质量很差,三两下就消失不见了。制造喷射机的Bill Lear也看好录音机市场,他与福特汽车合作,直接把改良型八音路匣式录音机装到汽车上强迫中奖。有RCA提供音乐软件,有摩托罗拉负责制造,有福特汽车作为营销通路,航空大亨最后仍然没有结果。七○年代SONY为了高音质的目的,推出体积约为卡带一倍大的超卡带录音机,其录音质量直追高级盘式机,因为其它厂商的抵制,加上买不到软件与空白带,超卡带又成为录音机史上的昙花一现。
真正成功的产品是Philips北美分公司Norelco在1964年所推出的「携带录音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卡式录音机。当时盘式录音机的发展已臻成熟,销售量达到空前高峰,价格合理的电池式手提盘式机也问世了,照理说Philips没什么机会。1965年Ray Dolby博士发明了杂音抑制系统,却替卡式带开创了一条生路。1966年Norelco推出了家庭用的卡式录音座,Ampex随即推出商业用卡式音乐带,而日本的SONY、kenwood等厂商快速加入,使得卡式录音机成长快速,变成挡都挡不住的趋势。
卡式录音机的发展方向
卡式录音机往后发展就围绕在磁头的精密度与材质变化、录音带磁化物的改善,以及杂音抑制技术等方向打转了。例如日本Akai所发展的玻璃磁头,以耐磨好声著称;Nakamichi开发的精密磁头,第一次达到普通带也有20Hz-20KHz的频宽。录音带也以二氧化铬取代了常用的氧化铁,甚至有用钴、镍等作为感磁物的录音带。杂音抑制系统则从Dolby B、C进步到Pro HX,动态与频宽都很令人满意,欣赏最高级的卡式录音带,几乎有LP唱片的感受,这是数字录音机所欠缺的。
数字录音机以DAT打头阵,它的工作原理与录像机差不多,都是以高速旋转的磁头在磁带上记录讯号,它可以说是录音机发展八十多年来最大的突破。无奈DAT效果太好了,即使加上防拷贝装置,所有的软件厂商仍然害怕它会造成盗版音乐泛滥,因此极力抵制,最后使DAT只能留在录音室里为少数人服务。
摩托罗拉公司创立于1928年,世界财富百强企业之一,是全球芯片制造、电子通讯的领导者。在中国,摩托罗拉公司为客户提供无缝移动通信产品和解决方案,业务范围涵盖宽带通信、嵌入式系统和无线网络等领域。无论是在家里、在车里、在办公地点还是其他任何地方,无缝移动通信让你随时随地联系到想联系的人、事物和信息。无缝移动通信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技术融合的力量,使通信变得更加智能、快捷、灵活,而且成本更低。摩托罗拉2005年的全球销售总额为368亿美元。公司现任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是爱德华· 詹德。
公司的英文名为MOTOROLA,INC,总部地址在美国伊利诺斯州
摩托罗拉的全球总部:
MOTOROLA INC.
1303 E. ALGONQUIN ROAD
SCHAUMBURG, IL 60196 摩托罗拉公司创立于1928年,世界财富百强企业之一,是全球芯片制造、电子通讯的领导者。在中国,摩托罗拉公司为客户提供无缝移动通信产品和解决方案,业务范围涵盖宽带通信、嵌入式系统和无线网络等领域。无论是在家里、在车里、在办公地点还是其他任何地方,无缝移动通信让你随时随地联系到想联系的人、事物和信息。无缝移动通信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技术融合的力量,使通信变得更加智能、快捷、灵活,而且成本更低。摩托罗拉2005年的全球销售总额为368亿美元。公司现任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是爱德华· 詹德。
公司的英文名为MOTOROLA,INC,总部地址在美国伊利诺斯州
摩托罗拉的全球总部:
MOTOROLA INC.
1303 E. ALGONQUIN ROAD
SCHAUMBURG, IL 60196
UNITED STATES
PH:847-576-5000 PH:1-847-576-5000
亚太总部:
MOTOROLA ELECTRONICS PTELTD
OPERATIONAL HQ FOR AP REGION
TECH POINT BUILDING
MOTOROLA INNOVATION CENTRE
12 ANG MO KIO STREET 64
ANG MO KIO INDUSTRIAL PARK 3
SINGAPORE 569088 CORPORATE
PH:65-6481-2000
FX:65-6481 PH:16564812000
FX:1656481
摩托罗拉(Motorola)因在无线和宽带通讯领域的不断创新和领导地位而闻名世界.摩托罗拉(Motorola)公司有三大业务集团,分别是摩托罗拉(Motorola)移动终端事业部,摩托罗拉(Motorola)网络及企业通讯事业部和摩托罗拉(Motorola)宽带联网事业部.
摩托罗拉公司现有四大业务集团,分别是移动终端事业部、网络事业部、政府及企业移动解决方案和宽带联网事业部。诺基亚的历史始于1865年,当时一个叫弗莱德里克·艾德斯坦(Fredich Idestam)的工程师在芬兰北部的一条河边建立了一家木浆工厂。随着工业化浪潮在欧洲兴起,纸板的消费量急剧增加,工程师定名为诺基亚的工厂不久便一炮打响。在工厂的周围形成了一个社区,后来命名为诺基亚。艾德斯坦还建立了一个国际销售网,使诺基亚的产品出口到了俄国、英国和法国。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也成为诺基亚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
芬兰橡胶加工厂始创于1898年,主要生产套靴。这家加工厂很快成了诺基亚的邻居,因为工厂的两名行政人员周游这个地区时发现,诺基亚周围不但风景优美而且可为工厂提供水电。到了20世纪20年代,这家工厂开始以诺基亚作为他们的品牌,除了皮靴和轮胎外,工厂继续开发其他橡胶产品,如工业用橡胶制品、雨衣、地毯、球类及橡胶玩具等。
电缆——电信业的根基:芬兰电缆厂始创于1912年,位于赫尔辛基中心。随着人们对电力运输、电报电话网络需求的日益增加,电缆需求量也随之激增。起初工厂员工仅有几个人,但工厂发展迅速。二战以后,芬兰电缆厂开始和苏联进行贸易。60年代对西方国家的出口迅速增加。1922年,芬兰橡胶加工厂购买了芬兰电缆厂的大部分股份,三个工厂的所有权逐渐转移到同一个业主手中。最后到了1967年,三大工厂联合为诺基亚集团。
自从那时以来,公司首先发展成为个包括造纸、化工、橡胶等几个领域集团公司。
诺基亚电信部门发展的种子是1960年电缆厂电子部建立时种下的,而电信系统方面的工作是在1962年始于电缆厂,它的电子部当时已在研究无线电传输问题,从而奠定了诺基亚电信的基础。到1967年诺基亚集团成立时,电子部已发展成为雇佣460人,所创净销售额占整个集团净销售额3%的大部门。
1969年诺基亚首先引进符合国家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I)标准的PCM传输设备,通过提前迈入数字时代,诺基亚作出了自己历史上最重要的战略抉择。
70年代早期标志着诺基亚在相邻的瑞典、苏联及后来全世界的线缆和微波传输设备市场所占份额不断增长的开始。其客户领域包括天然气、石油、铁路公司等。
七十年代,诺基亚的目标逐渐转变为向完全数字化的电信网络提供设备。后来成为诺基亚移动和固定网络交换机和基站控制器的基础的DX200的产品就是在七十年代开始开发的,并以此开始了诺基亚交换系统迅速成功的发展进程。随后,移动电话和更多的电信基础设施产品相继被开发出来,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客户的要求。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诺基亚成为全球数字通讯技术的先驱。
移动电话:北欧移动电话服务网络(NMT)于1981年开通,频率为450兆赫兹。这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同时也是横跨数国覆盖面最大的蜂窝式电话公用网络。随着NMT的开通,移动电话也开始迅猛发展。诺基亚(当时叫Mobira)第一台NMT450移动电话Senator1982年生产的。随后开发的MobiraTalkman,是当时最先进的产品。该产品在北欧移动电话网市场中一炮打响,并为诺基亚开拓了包括英国和美国在内的新市场。
全球通——全球移动电话通讯体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欧洲市场的逐渐统一,欧洲邮电、电话、电报咨询委员会决定制定移动电话业的统一标准,并以数字技术推广。从一开始诺基亚就一直是全球通技术的主要开发商,首次全球通对话就是用诺基亚电话,于1991年通过芬兰诺基亚Radiolinja网络进行的。全球通技术为诺基亚在全球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手机用户量大增,手机价格迅速降低,移动电话越变越小,诺基亚公司越来越注重手机的性能和外观设计。他们很早就意识到,移动电话是一项个人技术产品,不仅要功能完善,还必须符合用户个人特点。诺基亚品牌很快便成了实惠,简便,时髦的象征。
独特的竞争环境:诺基亚电信实力强的原因在于芬兰和很多其他国家不同,总是鼓励电信业的竞争。六、七十年代欧洲大多数电话运营公司所购的交换机均来自国家供应商,所需费用昂贵的研究也掌握在几家公司手里。但在芬兰市场上,独特的竞争形势占统治地位。自从这个国家第一个地方电话网19世纪90年代早期建立以来,芬兰已有好几个电话运营公司,它们和芬兰邮政电话电报局从不自动从国家供应商手里购买设备。自从进入电信市场以来,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用户强烈的需求促使诺基亚不断开发新的业务和产品。也就是说,诺基亚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在国内开放的电信市场上已经站稳脚跟的国际竞争对手的竞争.利用不断革新的技术和市场不断变化所创造的机遇,再加上其他因素,诺基亚便发展成了今天的规模。
走向世界:从1962年到70年代中期,诺基亚在芬兰电信市场所占份额不断增加。70年代末80年代初,诺基亚进入临国重要市场。80年代,随着放松管制措施开始在欧洲和美国创造出更多的机会,公司的销售额也迅速增长。当时诺基亚的行政总裁KariKairamo大力鼓励公司进入新的市场,1988年净销售额的70%来自芬兰以外的国家。
除手机外,诺基亚的海外电信业务包括移动电话网络(北欧移动电话业务服务NMT和全球通GSM),专用的官方网络和应用网络以及光学传输系统等其他产品和解决方案。
以市场为中心的解决方案:80年代中期,诺基亚移动电话通过“Tandy无线电小屋公司”的商店进入了美国市场。为生产由Tandy出售的AMPS(高级移动电话系统)模拟机,公司与Tandy公司于1985年在南朝鲜建立了一个联合生产厂。与此同时,随着市场全球化日益加强,业务观念也从以技术为中心转变成以市场为中心。随着营销的重要性日渐见涨,用户服务、迅速转出、生产时间等的重要性也见涨。无缝连接和员工个人对质量所负责任成了诺基亚业务中的核心问题。
走向国际金融市场:诺基亚实力增强并日益国际化的同时,它也开始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注意.诺基亚是赫尔辛基股票交易市场最老的上市公司(1915年开始),还在Fondbors、伦敦、法兰克福、巴黎、纽约等地股市上市.
重点放在电信业: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诺基亚又明确制定了将发展成为一个富有活力的电信公司的战略。在以电信为重点的同时,诺基亚的业务范围随着电信部门的迅速发展而急剧扩大。
今天,诺基亚是移动通信的全球领先者。凭借经验丰富、创新、用户友好以及可靠的解决方案,诺基亚已成为移动电话的领先供应商,同时也是移动、固定宽带和IP网络的领先供应商之一。通过将移动性和互联网的有机结合,诺基亚不仅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商业机会,也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诺基亚股票在全球六个主要证券市场上市,股东遍布世界各地。
为了表彰当地最大的工业设施和雇主,1937年建立的Pohjois-Pirkkala镇于一年后改名为诺基亚镇。1977年,诺基亚镇又升格为诺基亚市。诺基亚市的市徽上便是一只黑貂爬行于一条蓝溪中。
[编辑本段]【诺基亚发展】
诺基亚在中国诺基亚公司是一家移动通信产品跨国公司,总部位于芬兰。在移动电话产品市场上,诺基亚已经多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2008,诺基亚公司手机发货量约4.68亿部;09年第二季度,诺基亚在移动终端市场的份额约为38.5%领先,三星和LG的市场占有率19.5%、11.1%;08年第三季度,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中,诺基亚以43.6%的份额仍据首位,iPhone占据16.6%的份额位居第二;09年8月份国内手机市场份额排行中,诺基亚以33.3%位居第一,三星和联想分别以20.1%和4.5%位居第二和第三。此外,它在通信网络设备制造(主要是GSM和WCDMA网络)及移动多媒体应用开发等领域的实力也处于世界前列,并可为企业级的用户提供无线连通解决方案。
1990年的诺基亚,因产业领域过宽而濒于破产。后来老总决定只认准一点——手机,将其他产业全部舍弃(包括卖掉一个年利润800万美元的制药厂),5年后它便东山再起了。
如今,诺基亚公司专注于移动通信相关产品的研发与制造,包括移动电话产品及多媒体、娱乐、通信网络和企业级的解决方案。诺基亚是移动通信的全球领先者,致力于提供易用和安全的产品,包括移动电话、图像、游戏、媒体以及面向移动网络运营商和企业用户的解决方案,从而丰富人们的生活,提升其工作效率。诺基亚股票在全球五个主要证券市场上市,股东遍布世界各地。
2007年,诺基亚公司实现净销售额511亿欧元(约合761亿美元),利润收入达72亿欧元(约合106亿美元)。截至2005年底,公司在全球8个国家拥有14家工厂,并在11个国家设立了研发中心,雇员人数达到了约58800人。作为一家公众持股的公司,诺基亚分别在芬兰的赫尔辛基、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法国的巴黎、德国的法兰克福以及美国的纽约挂牌上市。
诺基亚可持续发展目标
诺基亚坚信:在我们所有的业务领域,支持可持续发展是公司长期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诺基亚在移动通信产业处于领先位置的关键,诺基亚的目标是在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和服务中成为领头羊。
[编辑本段]【诺基亚秘密】
★、诺基亚(Nokia)镇的名字来自流经当地的一条河流。这条河名为“Nokianvirta”,在芬兰古语种是黑貂的意思,这种动物现在已经绝迹。
★、诺基亚有时候被非诺基亚用户和移动软件开发人员称做“aikon”(就是把“Nokia”反过来写),因为“aikon”被用在许多SDK软件包中,包括诺基亚自己的Symbian S60 SDK。
★、和其他手机不同,诺基亚的通话计时器不会在通话连接的时候自动开启,而是在通话开始的时候开启(除了S60系列手机,比如诺基亚6600)。
★、诺基亚名列《财富》2006年最受推崇企业第20名(网络通讯行业中的第1,非美国公司中的第4)。
★、 在亚洲,数字4打头的手机从来没有出现在诺基亚手机,因为4在南亚和东亚的许多地区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诺基亚公司字体是AgfaMonotype Nokia Sans字体,最初由Eric Spiekermann设计。此前在广告和手机用户手册中,诺基亚最常用的是Agfa Rotis Sans字体。
★、诺基亚手机收到短信时的“特殊”铃声是摩斯密码的“SMS”(短信服务),“渐强”短信铃声是摩斯密码的“Connecting People”(当时是翻译成“科技以人为本”来着吗?),“标准”短信铃声是摩斯密码的“M”(代表“Message”,“信息”)。
★、诺基亚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数码相机制造商,因为它的拍照手机销售量超过了任何一个相机厂商。
★、实际上第一个商用GSM通话是1991年在赫尔辛基通过诺基亚支持的网络打出的,打电话的人是芬兰副总理Harri Holkeri,用的是一个诺基亚手机。
★、诺基亚标志性的铃声“Nokia tune”实际上是改编自19世纪的吉他作品《GranVals》,作者是西班牙音乐家Francisco Tárrega。这个铃声在诺基亚手机中最早名为“Grande Valse”。在1998年,这支铃声已经广为人知并被称做“Nokia Tune”,诺基亚将其改名并沿用至今。
nokia[2][3]最新市场份额调查超过36%,与第二名间的差距继续拉大!
该企业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七,在《巴伦周刊》公布的2006年度全球100家大公司受尊重度排行榜中名列第三十五。该企业在2007年度《财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一百一十九。
[编辑本段]【诺基亚手机命令】
*#06# 查询IMEI号码,所有手机通用
*#7370# 格式化手机,Series 60手机专用
*#7780# 恢复出厂设置,Series 60和Series 40手机通用
*#0000# 查询当前软件版本号,所有诺基亚手机通用(部分型号如果不起作用,可按*#型号代码#,如*#6110#)
第一行——软件版本;
第二行——软件发布日期;
第三行——手机型号。
其中:VXX.XX 为软件版本,DD-MM-YY 为生产日期(日-月-年)NXX-X 为手机型号:如3310为NHM-5
*#7760# 查询生产线号码 Series 40手机专用
*#2820# 查询蓝牙设备地址 Series 60和Series 40手机通用
UNITED STATES
PH:847-576-5000 PH:1-847-576-5000
亚太总部:
MOTOROLA ELECTRONICS PTELTD
OPERATIONAL HQ FOR AP REGION
TECH POINT BUILDING
MOTOROLA INNOVATION CENTRE
12 ANG MO KIO STREET 64
ANG MO KIO INDUSTRIAL PARK 3
SINGAPORE 569088 CORPORATE
PH:65-6481-2000
FX:65-6481 PH:16564812000
FX:1656481
摩托罗拉(Motorola)因在无线和宽带通讯领域的不断创新和领导地位而闻名世界.摩托罗拉(Motorola)公司有三大业务集团,分别是摩托罗拉(Motorola)移动终端事业部,摩托罗拉(Motorola)网络及企业通讯事业部和摩托罗拉(Motorola)宽带联网事业部.
摩托罗拉公司现有四大业务集团,分别是移动终端事业部、网络事业部、政府及企业移动解决方案和宽带联网事业部。
通关提示。
暗室:搜一遍,可得:嘴巴开始拉绳破解摩斯密码(沉默),眼睛安装灯泡可知(过去的时光),鼻子盖盖子(叮当叮当),耳朵塞耳塞(充耳不闻)。
微信小程序恐怖老屋7废弃工厂是恐怖老屋游戏第七部,是一款相当刺激的冒险恐怖小游戏。
法医秦明中清道夫是指韩天峰。
电视剧法医秦明2清道夫正在热播,在最近的剧情中已经可以确定清道夫是一个作案时穿着红色女装的男人,秦明确定嫌疑人是韩天峰和刘杰明,但是有观众觉得清道夫并不是这两人,相反,步兵教授更有嫌疑,那么清道夫是步兵吗?清道夫的真实身份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法医秦明2清道夫清道夫是步兵吗 法医秦明2清道夫清道夫的真实身份是什么其实真正的清道夫就是步兵,剧中有一个镜头是步兵神思恍惚,觉得办公室里到处都有血迹,他是一个精神状态并不正常的人。
而原著中清道夫确实是步兵。
剧中秦明来找步兵,跟他一起探讨有异装癖的人其心理究竟有何问题,步兵着重提醒秦明注意有异装癖的人其原生家庭的因素。
其实这是一个有指向性的误导,秦明也因此将调查的重心放在了韩天峰和刘杰明的身上。
但是看过原著的都知道在网剧版中清道夫的身份发生了一点变化,因为在原著中步兵是齐教授的徒弟,他自己原本不是什么教授,而是一个法医。因为见义勇为反而被警察带走,失去了公务员考试的资格,错过了成为公安法医的机会,从此开始愤世嫉俗。
不过在剧版中步兵已经变成了一个教授,所以清道夫也有可能是步兵的助理学生韩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