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学生时代,几乎所有的笔记本都是横线本,也是这两年先后发现了不同的笔记方式。上次去图书馆发现了《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顺手带回家放置了很久,终于决定不能再拖下去了,昨天用1个半小时看完了。
很多人在学生阶段、工作阶段,都少不了记笔记的经历,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记笔记的目的是什么呢?
做笔记的过程也是信息整理的过程,我们做笔记的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反应出了我们大脑中的内置思考框架,这决定了我们是否有能力用最高效的方式随时调用我们曾存储起来的关键信息。
学校没有老师教授如何做笔记,缺乏学习意识的人,也不会主动寻找其他资源自我提升笔记能力。字迹潦草、布局混乱,或者密密麻麻的满眼是字,这种形式的笔记是我们见的最多的,它们很难做到再现记录内容或者记录时的思考痕迹,也就是说,这类笔记会阻碍我们能力的发挥与提升。
1、什么是方格笔记本
区别于常用的横线本笔记本,或空白本、点阵本,方格本的内页主要由横线与竖线组合构建的等分小格子组成,也有部分方格本为虚线格子。
竖线和横线的组合,会更方便我们在记录笔记时进行框架设计,记录的过程中也便于整齐排版,笔记看起来会更舒适。
2、标出题目
在笔记本内页的上方空出3-5行,作为标题区域,在这里可以写下本页笔记的主题内容,在主题右侧也可以设置重点栏或问题栏。这在后期查看时,能帮助我们迅速捕捉信息,准确提示曾记录的笔记关键信息。
3、使用三分法记录
三分法的意思是将笔记页分为3部分进行记录,分别是左侧区域、中间区域、和概要区域,不同区域所用于记录或整理的功能不同,下面我们分别详细说一下。
(1)左侧区域
左侧区域主要用于还原记录,工作笔记则用来记录会议或沟通要点,学习笔记可以用来记录老师课堂板书知识,阅读笔记则可以用来记录金句、摘抄等。
(2)中间区域
这一区域很重要,它所记录的内容反映了我们思考的成果,我们要将大脑中纷杂的信息进行再加工,输出有逻辑感的文字。可以是对左侧记录栏中问题的分析,也可以是基于自身实际情况的反思。
(3)总结概括区
总结概括区记录的内容,可以是对前面两区的重点强调,也可以是具体事项的进度跟踪,还可以是基于中间区域思考后的行动指南,让思考后的成果直接反应到行动上,产生具体的行动开始落实。
若你还没想好下一步要如何优化行为,这里也可以直接留空白,后期经过深度思考后再做补充。不用给自己太大压力,留白区域,也等于是给自己留出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1、横向排列
电视、电脑、电影院屏幕,均为横向屏幕,也是从这个角度考虑视野性会更好,因此,推荐我们笔记本的框架排版也优选横向排列。
2、A4大小
我们常用的笔记本有如下几种尺寸:
A5:宽148mm,长210mm
B5:宽176mm,长250mm
A4:宽210mm,长297mm
若选择尺寸过小的笔记本,记录内容很容易因为空间不足而全部堆在一起,这会直接限制我们的思考程度。因此这里推荐大家选择国际标准A4大小的笔记本,或者是将A5或B5的笔记本左右侧两页并一页使用。
3、一页一主题
如制作幻灯片PPT的指导原则一样,方格笔记术也是推荐我们选择一页一主题的方式来进行记录。一个主题整理完毕,直接换页进行下一页主题的信息整理。
4、学会舍弃,少即是多
我的学习笔记倾向把老师说的都事无巨细地全部记录下来,虽然这个记录很花时间,但是并没有让我对写下的内容印象深刻,后来回想时大脑依然混沌一片。
如果一堂课,我们只记一个重要理论,又或者是阅读一本书,我们阅读手帐上将这本书的精华只浓缩为一句话,那么这被记录下来的“一”其实也等于是100%。
5、笔的颜色控制在三色以内
用于记笔记的笔,我们建议将颜色控制在三色以内,可以优选最常规的黑色、激发创造性的蓝色、或者是突出强调的红色,这里推荐黑、蓝、红三色的百乐牌水笔。
每个颜色的笔,代表特殊性质的笔记内容,这样会提高信息整理和输出的效率。用过多色彩的笔来标注,会影响关键信息的突出,让我们很难区分信息的主次,更别提重现记录笔记时的思路。
对于确实觉得颜色不够用的小伙伴,可以替代性选择以几何形状来辅助记录,如不同形状的下划线、不同粗细的箭头指示,或者是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形状标注都可以满足我们对多元化标注的需求。
6、不断重复练习
优秀咨询公司的顾问是由“10000张纸法则”培养出来的。
这是说咨询顾问在3年内,反复按照“提出问题-改善、解决问题”的思路书写,一天10页笔记本,一年3000页,三年约10000页。
即使参加笔记培训,或者是阅读很多笔记主题的图书,也并不能说明这个人就可以很好地运用方格笔记思维。学会方格笔记术没有捷径,重复练习是唯一的习得路径。
最后,提醒下已为父母的朋友们,方格笔记术并非仅仅适用于工作后的我们,13岁左右的孩子其实就可以开始学习使用这种笔记方法进行学习了,划出特定标题区,使用三分法记录上课要点,这种有效的笔记方法会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1、 东大录取生的笔记本
2、康奈尔笔记本
3、埃森哲供公司的Point Sheet
文 / 王世民
深圳尔雅总裁 | YouCore创始人
著有《思维力》《学习力》《个体赋能》
** 前言 **
《论语·公冶长》中,有一段话: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意思是说: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
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
孔子点头说:“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
这个颜回闻一知十的能力,竟然让孔子也自觉不如,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其实,你只要掌握了下面3个步骤,虽然不一定比颜回厉害,但做到举一反三还是绰绰有余的:
**◆ **步骤一:让自己开始思考
**◆ **步骤二:提炼可迁移经验
**◆ **步骤三:多情境应用纠偏
01
步骤一:让自己开始思考
做到举一反三的第一步,就是要让自己开始思考。
以了解“举一反三”为例。
举一反三的定义是: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
我这么一解释完,你是不是就懂了,然后没有疑问了?
如果是的话,那我就有下面5个问题想问你了:
提问1: 所有的情况、道理都可以类推吗?如果不可以的话,什么样的情况、道理适合类推,什么样的不适合类推呢?
提问2: 应该以什么样的相似性或相关性类推呢?
提问3: 举一反三有什么弊端或应用限制呢?
提问4: 有比它更好的方法吗?
提问5: 你怎样才能掌握举一反三呢?
上面这5个问题一思考,是不是发现自己还真不理解“举一反三”呢?
这就是为何第一步要让自己开始思考的原因。
咱们的大脑在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时候,是有非常强烈的偷懒倾向的(为啥会偷懒?可回复2043参考)。
这种偷懒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 没有问题
就像你听完举一反三的解释后,没有问题一样。
② 浅层思考
很容易以感官感受到的表象做出认知,而不愿意去提炼现象背后的抽象本质。
而举一反三需要的却是要抽象出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
可是“会偷懒”是咱们大脑天生的机制,那要怎样才能让这个懒家伙动起来呢?
有一个好方法: 提问清单 。
通过提问清单的显性化提问,你的大脑就会开始思考了。
关于提问清单的使用,我给你举两个例子:
示例1:概念性知识三问
在《学习力:颠覆职场学习的高效方法》这本书里,我有给你建议一个学习概念性知识时的提问清单:
提问1****: 这个知识什么时候产生的?为什么在这个时点产生?这个时点之后还有更新的理论产生吗?
提问2****: 这个知识可以与其它知识或经验有什么联系?
提问3****: 这个知识至少在哪3个场景下可以使用?在哪3个场景不适用?
你在学习任何一个新概念时,只要记得问自己上面这3个问题,你的大脑就不会偷懒了,对所学概念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
示例2:用三分法记读书笔记
《学习力》还介绍了一个以三分法记笔记的方式,是对概念性知识三问的深入应用。
它不只是针对单个概念做三问思考,而是可以对整本书的内容做思考,并且沉淀记录下来。
▲ 三分法读书笔记
如上图所示,将笔记页面分为三个区域——阅读区、理解区和心得区。
**① **阅读区是对原文的提炼。
**② **理解区则是概念性知识三问后的思考输出。
**③ **心得区和理解区的本质是一致的。只是一个笔记页上会有多个知识点,理解区是针对1个或多个知识点的,而心得区是针对整个页面所有知识点的。
通过这种记笔记的方式,你的大脑不仅会主动思考,而且更能将知识串联起来,并且更有可能去用。
02
步骤二:提炼可迁移经验
有了“步骤一:让自己开始思考”的前提后,你就可以开始“第二步:提炼可迁移经验”了。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
人首先对某个或某类事物的部分属性取得认识,然后在实践中证明这类认识的正确性,再逐步积累为对这类事物一般性的认识。—— 这就是“举一”的过程
碰到新问题、事物或现象时,就会调用与过去相同或类似事物的认识做指导。—— 这就是“反三”的过程
可见举一反三的关键是 “举一”,也就是要抽象提炼出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或规律。
“举一”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就不容易了。
就像有人做了一辈子会计工作,除了记账越来越熟练外,一点都没理解到会计的本质,因此完全做不了业务管理的工作。
实际上,一个掌握了会计本质的财务人员,对业务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转业务岗会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
那要怎么做,才不会只是成为一名熟练工,而能抓住本质呢?
一个相当有效的方法就是: 多多从现有工作中提炼可迁移的经验。
本质一定是可迁移的,因此只要你有意识地在工作中去提炼可迁移的经验,自然就更容易抓得到本质。
这就是为何在《学习力》中,我们建议你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时,要像下图一样,至少建两个笔记本的原因。
▲知识体系的两个笔记本
① 可迁移笔记本
将你的 关键素质、核心能力 、一般技能(如PPT、数据分析等)和通用知识(如哲学知识等)放在这个可迁移笔记本中。
这样可以时时提醒你提炼出可迁移的内容,有助于你未来的岗位迁移或成长为跨专业的“举一反三”型人才。
② 岗位笔记本
岗位笔记本里放你当前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这样会更聚焦,能快速在现岗位上产生效果。
以后每有一个新岗位,你就可以新建一个对应的笔记本。
这种构建知识体系的做法,既能帮你做到对现岗位的聚焦,又能显性地提醒你积累可迁移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更容易抓住本质,做到举一反三。
03
步骤三:多情境应用纠偏
其实,做到前两步“让自己开始思考”、“提炼可迁移经验”之后,你已经可以举一反三了。
只不过这种举一反三,有时会是错误的举一反三而已。
为什么呢?
因为事物或现象背后的本质一般是内在、隐蔽、深刻的,不太容易被发现和掌握。
因此,我们提炼出的可迁移经验,很多时候都是根据片面,或表面现象的相似(或相同)而作出的错误认识。
举个例子:
之前的人类观察到鸟儿会飞,蚊子也会飞,蜜蜂也会飞,但人不会飞、狗也不会飞。
经过认真的比对分析,人类提炼出了一条可迁移的经验:有翅膀的会飞,没翅膀的不会飞。
于是,我们一开始模仿鸟儿造的原始飞机,不但是有翅膀的,而且还是可以上下扇动的。
但这个规律本质吗?
现在的你肯定知道这玩意儿一点都不本质。鸟儿、蚊子、蜜蜂会飞的本质是空气动力,而不是翅膀。
认知了这个本质后,人类造的飞机不但翅膀是不上下扇动的,直升机、火箭这些飞行器压根连翅膀都没有。
之前人类那么多聪明的脑袋在一起,都能提炼出不靠谱的东西出来,因此咱们自己提炼的所谓“可迁移”的经验,不可避免也有很多不靠谱的内容。
那要怎么办呢?
很简单,用下面3个方法来验证和修正就行:
▼ 1、 显性化假设前提和边界
给你自己提炼的可迁移经验(包括学习的别人的),显性化地写出适用的假设前提和边界。
我们因为自身的认知局限,目前是不可能提炼出放任四海而皆准的本质规律的(不用灰心,不只是你,从古到今的所有人提炼出的经验都是有局限的)。
所以你所提炼出的可迁移经验一定是有适用的假设前提和边界的,请将它们写出来。
没有假设前提和边界的经验搬用,就是典型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样的“举一反三”不要也罢,否则“举”得越多,伤害越大。
▼ 2、 多情境下应用
除了显性化写出假设前提和边界外,你还要将你提炼出的可迁移经验在多种情境下应用,而且这些情境的差异性越大越好。
通过在多情境下的应用,你就能发现你所提炼经验的偏差,以及真正的适用范围。
比如脱胎于商务咨询报告写作的表达经验:金字塔原理。
你将这个原理用于写写小说,或者用于辞退员工,就会发现它不适用了。
▼ 3、 积极迭代和修正
咱们提炼的经验有局限——甚至是错的——都不怕,只要你有积极迭代和修正的心态。
先去用,用了发现效果偏差就去修正,多修正修正自然就完善了。
04
总结
举一反三的关键,是要能抽象提炼出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或规律,有了这个“举一”,“反三”就轻而易举了。
如何才能“举一”呢?
第一步:让自己开始思考
先让自己“懒惰”的大脑能够动起来——多用提问清单。
《学习力》介绍的概念性知识三问和三分法的读书笔记,就是两种很好的让你大脑动起来的提问清单。
第二步:提炼可迁移经验
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或规律一定是可迁移的,因此有意识地提炼出自己可迁移的经验,更有助于你抓住“举一”的本质。
《学习力》同样给了你一个好方法:将自己的知识体系分成可迁移和多个岗位笔记本来承载。
第三步:多情境应用纠偏
受限于当前人类的认知局限,我们提炼的经验一定不是放任四海而皆准的。
因此一定要显性化适用的假设前提和边界,并在多情境下应用和纠偏,否则举一反三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好的笔记不仅能帮助你记住主要东西,更是能启发你思考。以下总结了各界大牛们使用三分法记笔记的方法。
总结:所谓记笔记的方法,一个学会择取重点,一个是学会多元的表达方式(图像、表格、形状等),另一个养成某种固定思考方式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