恺撒密码表是一种代换密码。据说凯撒是率先使用加密函的古代将领之一,因此这种加密方法被称为恺撒密码。凯撒密码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对称加密体制,在古罗马的时候都已经很流行,他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把字母移动一定的位数来实现加密和解密。明文中的所有字母都在字母表上向后(或向前)按照一个固定数目进行偏移后被替换成密文。
在密码学中,凯撒密码(或称恺撒加密、恺撒变换、变换加密)是一种最简单且最广为人知的加密技术。它是一种替换加密的技术。这个加密方法是以恺撒的名字命名的,当年恺撒曾用此方法与其将军们进行联系。
恺撒密码通常被作为其他更复杂的加密方法中的一个步骤,例如维吉尼亚密码。恺撒密码还在现代的ROT13系统中被应用。但是和所有的利用字母表进行替换的加密技术一样,恺撒密码非常容易被破解,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无法保证通信安全。
古罗马随笔作家修托尼厄斯在他的作品中披露,凯撒常用一种“密表”给他的朋友写信。这里所说的密表,在密码学上称为“凯撒密表”。用现代的眼光看,凯撒密表是一种相当简单的加密变换,就是把明文中的每一个字母用它在字母表上位置后面的第三个字母代替。古罗马文字就是现在所称的拉丁文,其字母就是我们从英语中熟知的那26个拉丁字母。
根据苏维托尼乌斯的记载,恺撒曾用此方法对重要的军事信息进行加密: 如果需要保密,信中便用暗号,也即是改变字母顺序,使局外人无法组成一个单词。如果想要读懂和理解它们的意思,得用第4个字母置换第一个字母,即以D代A,余此类推。
同样,奥古斯都也使用过类似方式,只不过他是把字母向右移动一位,而且末尾不折回。每当他用密语写作时,他都用B代表A,C代表B,其余的字母也依同样的规则;用A代表Z。
扩展资料:
密码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高卢战记》有描述恺撒曾经使用密码来传递信息,即所谓的“恺撒密码”,它是一种替代密码,通过将字母按顺序推后起3位起到加密作用,如将字母A换作字母D,将字母B换作字母E。因据说恺撒是率先使用加密函的古代将领之一,因此这种加密方法被称为恺撒密码。这是一种简单的加密方法,这种密码的密度是很低的,只需简单地统计字频就可以破译。 现今又叫“移位密码”,只不过移动的为数不一定是3位而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凯撒密码
维吉尼亚密码是以法国外交官、密码学家布莱斯·德·维吉尼亚的名字命名的,不过不是他本人发明的。
【加密原理】
维吉尼亚密码是在凯撒密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加密方法,它将凯撒密码的全部25种位移排序为一张表,与原字母序列共同组成26行26列的密码表。
除了密码表,还必须有一个密钥。密钥由字母组成,最少一个字母,最多可与明文字母数相等。如果密钥只有1个字母,相当于就是凯撒密码。举个例子:
明文:I Love You
密钥:OK
首先,密钥长度需要与明文长度相同,如果少于明文长度,则重复拼接直到长度相等。本例中,明文长度为8个字母(非字母忽略),密钥补全为“OKOKOKOK”。
然后根据密码表进行加密。明文第一个字母是“I”,密钥第一个字母是“O”,在表格中找到“I”列与“O”行的相交点,字母“W”就是密文的第一个字母。同理,“L”列与“K”行交点字母是“V”。“O”列与“O”行交点字母是“C”……以此类推,得到密文: W VCFS ICE。
【解密原理】
密文:PWZRNZBZ EA NQKBUHN LNB
密钥:wind
首先把密钥重复拼接到和密文长度相同,上例中密文为20位字母,密钥拼接后为:windwindwindwindwind。
密文P对应密钥W,在密码表中找出W行为P的列,沿着这一列向上找到最上面的字母是T。以此类推,得到明文:tomorrow is another day。